走路声、跑步声、开关门声……楼下邻居不堪其扰选择用“震楼器”以牙还牙,可楼上住户坚称不可能在夜间产生噪音。
那么困扰两家人已久的“噪音”问题到底来自哪里?调解员查明噪音源头,让“冤邻”变“睦邻”。
楼上“噪音”影响睡眠楼下买“震楼器”报复
年8月,年近七十的黄某怒气冲冲地来到普陀区宜川某村居委会,黄某告诉居委会调解员,楼下邻居张某故意安装“震楼器”干扰他家正常生活,虽与张某多次沟通,也报过警,但张某仍然我行我素。黄某要求居委会帮助调解,让张某拆除故意安装的“震楼器”,还他家正常的生活环境。
黄某称,自己身体不是很硬朗,平时独自带着年近2岁的外孙,与楼下张某平时没什么接触,更无恩怨。但前一阵子总是半夜被一种类似电钻的声音弄得无法睡眠,噪声会每隔几分钟响一阵,最长时段会持续半个小时左右。之后才知道“噪音”原来是楼下张某故意安装“震楼器”所为。
调解员得知,黄某虽与楼下邻居张某沟通多次,但每次都被张某拒之门外。张某责怪黄某家中晚上总是发出各种噪音,不是小孩走路、奔跑声,就是小孩摆弄玩具声,还有开门关门声,不间断的噪音,让张某忍无可忍。为此张某“以牙还牙”,安装“震楼器”,让黄某家也尝尝被“噪音”困扰的滋味。对此,黄某完全予以否认,认为张某纯粹是无理取闹。
调解员认为,解决双方僵持不下的纷争,还需倾听张某陈述,解开其“心结”。张某告诉调解员,其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常年依靠药物帮助睡眠,因此对声音特别敏感,哪怕有一点点响声就会影响入睡。而楼上邻居黄某自从有了外孙,小孩的走路声、奔跑声、摆弄玩具声和黄某家人关开房门声等就持续不断,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入睡时实在无法忍受。出于无奈,便在网上购买了“震楼器”,就是想“以牙还牙”。
核实“噪音”来源顺利化解邻里纠纷
调解员开始核实“噪音”的来源,发现真正影响张某睡眠的“噪音”源头是来自隔壁棋牌室。
调解员进一步对当事人释法说理。依据法律规定,噪声污染,是指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民法典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作为相邻关系纠纷,张某虽有主张排除妨害的权利,但采取安装“震楼器”达到报复他人的目的实不可取。在相邻关系中楼房内安装“震楼器”产生的“声响”,如果提交专业检测机构鉴定,声响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国家标准范围,就有可能存在侵权行为。经过调解员一番丝丝入扣的讲解,张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调解员进一步做双方和解工作。张某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对外界声响就会产生强烈敏感性。对此,调解员建议黄某对张某反感“噪音”的想法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将房内声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处理好相邻关系。
同时,调解员及时找到隔壁棋牌室主人,阐明“噪音”影响邻里正常生活的法律责任。要求棋牌室主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顾及邻里感受做好整改工作,为周围住户创造一个有利正常生活的良好环境。
经调解,张某及时拆除了安装在自家天花板上的“震楼器”。棋牌室主人也接受了调解员意见,自觉严格控制棋牌室娱乐时的声响。张某对误解黄某的行为给予道歉。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相互理解,握手言和,一起纷争圆满化解,并修复了原先受损的相邻关系。
该案是一起因“噪音”引发的相邻矛盾纠纷案件。
该案能够成功化解,一是明原则聚焦点。调解员在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陈述后,及时进行实地查看和亲身体验,在查明“噪声”来源后,判断纠纷争议焦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述真情、明法理,让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和相互解理。同时让张某明白以不正当手段安装“震楼器”,是一种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行为。二是引导双方顾念“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之情。在调解中始终以扭转双方对立心态为抓手,促成双方和解,最终取得了情理法并举、修复邻里关系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在查明“噪声”真正来源于隔别棋牌室后,及时对棋牌室主人严明整改要求,从源头上消除对张某及其相邻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此案兼具情理的调解方法,对此类矛盾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
陈友敏刘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