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感染新冠病毒后,由于伴随有多种基础疾病,已经被医生判定为肺部大面积感染,医院输液2天后,仍然无法被收治住院,他的血氧饱和度曾一度降到45%。”连日来,家住上海市普陀区的医院为其81岁的父亲寻找床位,最终被收治在了家门口的医院(下称“医院”)重症病房,“经过急救,父亲的血氧饱和度已经恢复到了60%多,目前仍在维持中。”
“这一周来,我们陆续接收了多位曾医院、医院等的重症病人,(他们)都是新冠阳性患者,在被送来时几乎都已经合并了心肺或脾肾等脏器衰竭,属于急危重症病例。”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主任王文华多年身处重症救治一线,8日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冠重症病例,其特点在于病情进展很快,因而需要医护人员更仔细、更频繁地监测患者的生命指征,丝毫容不得耽误。”
记者于1月8日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截至7日,全市发热门诊接诊量为2.93万人次,较12月22日峰值下降64.3%。近期,上海市急诊处于高位震荡期,自1月2日起,已连续6日下降。
有多位重症医学专家表示,沪上新冠“重症”仍处于高峰平台期,原因在于感染发热后,大部分患者可以逐步恢复,但仍有少数患者会在7至10天内情况突然急转直下,最终需要寻求重症救治。
并不是每个人都如黄女士父亲那样及时入院。医院“一床难求”的紧急状态下,新冠重症患者怎么办?
重症病人要“应收尽收”
“特殊时期,我们可能是患者的最后一丝希望,因此,一定要确保收治好每一位急危重症病人,应收尽收。”在“阳康”后返回到工作岗位的第一周,王文华自己也患上了严重的皮肤过敏症。“带病上岗”的他告诉记者,基于医院日常与上海十院、医院医院的紧密学术共建合作,“一旦有紧急情况,则可以立刻启动多学科会诊进行协同治疗,包括序贯给药方式、如何避免后续感染都会有探讨。”
收治重症是“底线”,也成为了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方式。
“从工作流程上来说,我们医院,但最近他们的床位也都满了。”医院呼吸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延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窗口,除了尽可能地在本院加设临时床位,“我们也会让患者去区域内的其他医疗机构碰碰运气,说不定可以解决问题。”
王文华称,他所在的重症ICU区域中,有超过七成的病人是新冠阳性患者,“从上半年的救治经验来看,新冠重症患者中呼吸衰竭或困难的占绝大部分,我们会为患者配备呼吸机,并且掌握用药剂量、设备强度逐步递增的原则;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的方式也会根据患者情况是否加重来使用,轻易不建议插管。”
“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除了救治,患者其实可以在病情初期就提早干预,避免进展成重症。”王文华提醒,如果有痰应努力咳嗽,家属协助拍背。有可能的话,可以每天胸膝卧位一会儿,充分引流痰液,不要绝对卧床。
王文华也进一步告诉记者,目前医院能够“应收尽收”,医院的重症ICU区域在年末进行过一次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重症ICU区域涵盖了病人和医生的专属通道,也留有了独立的家属探视区域,设施与操作流程均对标了JCI(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等国际标准,来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
“升级改造后,整个区域50张床位分割成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专门的医护监测台,让医护人员有开阔的视野可以兼顾到每一位患者的实时情况;而床位之间也留有一定距离,方便留出安全空间以便原地救治;此外还配备4个ICU单间,用于白血病等脆弱人群的术后重症监护,避免交叉感染。”王文华说,正是因为重症ICU区域的提前扩容,也使得此次得以收治更多的急危重症新冠患者。
“我院目前总共有近张重症(包含了呼吸、心脏、神经专科)ICU床位,是整体核定床位数量的近1/8,占比超过12%,呼吸机也有台,当下已经全部投入到患者使用中去了。”医院执行院长王强这样告诉记者。
事实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也在7日举办的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上表示“呼吸学科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