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工程志》里关于“近郊主要工业区”的记录里,有关于北新泾工业区的描述——
“北新泾工业区在市区西部,东界大渡河路,南达苏州河,西靠真北路,北临金沙江路。原为农田、滩地,20世纪40年代,沿苏州河两岸工厂先后开设,系当时沪西工业区一部分。年,建设以化工、机械制造、仪表等为主的新工业区。至80年代,有大小工厂百余家。为配合新工业区建设,及年,在真北路东、西,先后辟筑金沙江路、大渡河路、云岭路、丹巴路、泸定路、中江路、同普路等道路,计长11公里。连同原有的真北路,工业区内有道路10条,构成较为便捷的交通网络。”
北新泾工业区规划前的工厂和村落分布
“北新泾”这个名字,与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有关。宛若飘动长练的苏州河,飘落在长江三角洲的江南大平原上。弯弯的河水,出太湖瓜径口,经姑苏城外、昆山脚下,流过上海西郊后,进入上海中心城区,其北岸的这个工业园区,被叫做北新泾工业区。
许多老长风人都知道,北新泾工业区,就是长风工业区的本名。改名的原因是长风公园——那是年4月,长风公园在苏州河的古河道——西老河的河湾上动工兴建。按照设计师们利用古河道的天然地形地貌精心描画的蓝图,园林工人和成百上千前来参加义务劳动的机关干部、工人、学生、家庭妇女,挥锹挑担,挖湖堆山,植树造林。历时两年半,建成了这座占地多亩、拥有银锄湖和铁臂山两大独特景观的大型山水公园。年10月1日,新成立10周年,长风公园二期建成,全面对市民开放。
北新泾工业区里的工人们,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工余班后,一抬腿就可迈进公园,聊天散步,下棋打牌,游玩休憩。到长风公园划船登山,更成为孩子们和无数青少年的美好记忆。
随着长风公园的名气越来越响,西边一路之隔的北新泾工业区,被人们喊作长风工业区,它所在的林家港街道,也更名为长风新村街道。长风工业区同长风公园中间,只隔着一条十来米宽的大渡河路,大渡河路自桃浦路往南,到苏州河边莫名其妙向东拐了一个弯,接到光复西路,戛然而止,成了一条拐弯的断头路。
虽说是借光长风公园有了一个新名字,但北新泾工业区的“资格”,其实要比长风公园老得多。
在年以前,这个区域是沪西工业区的一部分,原有天厨味精厂、天原化工厂、大华利食品厂、上海酵母厂、华亨化工厂、上海试剂厂等少数工厂及沿苏州河的一些码头、仓库坐落于此。
年,上海初次规划北新泾工业区时曾考虑辟为危害性工业区,并在城市建设方面配合辟筑了金沙江路、大渡河路。后来因为这个区域临近市区,并不适合发展工业,规划有所变更。年,北新泾工业区又一次进行规划,但迁建过去的工厂依然不多。直到年工业生产成倍增长,若干中小型工厂用地紧张而任务紧迫,此时市政设施条件初具规模、交通便利的北新泾工业区,又陆续有了越来越多工厂。
一份《上海市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对北新泾工业区的定位是,除已有化工工厂扩建外,可作为服务性小型工业备用地,如印刷厂、小型机修厂、家具厂、食品厂、针织厂、棉织厂、文教工业等。年,市规划设计院根据设厂要求,重新规划北新泾工业区为以炼钢、炼焦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至年7月,已有工厂如华丰钢铁厂、纺机铸铁厂、红旗翻砂厂、机床锻铁厂、造纸机修厂、化工机械厂、阜新螺丝厂、普陀区红专炼钢厂、江万兴刀剪厂、上钢六厂炼焦厂、朱顺兴炼焦厂、闸北区耐火材料厂、黄浦区耐火材料厂、长宁区水泥厂、前进机模厂、纺织机械厂仓库、内燃机配件厂、上焊钢铁厂、旋转公司矽钢厂等,连同历年在该区陆续增设的上碱厂、制剂厂、纺织机械公司机修厂、纺器厂、医药公司、废品公司等,共有30多家单位。
上海印染机械厂旧址成了长风商标海报收藏馆
保存在旧址内的生产设备
随着工厂的大规模迁建和新建,工业区的配套工作也逐步推进。年下半年起,上海城市建设局着手进行北新泾工业区的道路桥梁等配合工程,先后建造桥梁4座,同时又辟筑了泸定路、中江路、同普路等道路,形成了较为便捷的道路交通网。
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工业区道路网规划基本上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结合全市干道系统进行修正和延长:大渡河路为全市性干道环路,也是北新泾工业区与天山新村和曹杨新村的主要联系干道,规划宽度20~30米;金沙江路为连结工业区和新建煤堆场主要货运干道,结合敷设35千伏双回路高压线,路宽为28米;真北路是和桃浦工业区主要联系干道,宽度为23米;天山路是辅助性干道。规划中除了对现有工业用地和道路系统进行适当安排修改外,为配合中小型工业发展,特别是翻砂工业发展,将原工业区范围向西跨真北路扩展0.89平方千米,规划后土地使用分配,计工业用地3.64平方千米、道路0.5平方千米、主要河流0.14平方千米,共计约4.28平方千米,以小型工厂为主。
北新泾工业区的原有土地主要是农田,因此工业区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到大量农民的动迁,而且在工业区的布局中形成了工厂与农村犬牙交错的局面。年9月1日,普陀区人民委员会向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提出安置征地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办法——其一,经费由各用地单位负责,费用负担多少,按各单位征地面积多少合理分摊;其二,各单位所抽调的工作组干部仍应集中办公,善始善终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但实际推进过程中,许多工厂不愿再出安置费用,因此工厂选址过程中许多原有村庄被保留在原地。据当时的统计,村庄面积约有67.5亩,大部分为农业户。这种格局产生很多后续问题,包围在工厂中的村民家庭居住条件普遍不佳、卫生情况堪忧,而保留村庄也使工厂布置不够紧凑、生产效益变差。
根据上海市档案馆资料显示,到年,北新泾工业区的工厂数增加到32家。之后,随着中央和上海政策的不断调整,北新泾工业区也在不断摸索中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各行业发展受到冲击、正常工业生产秩序和技术进步受阻时,北新泾工业区仍然取得了一定发展。改革开放后,工业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到年,工业区内工厂数量增加到70多家。
天利氮气制品厂硝酸车间历史照片
硝酸车间今貌
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几度辉煌的北新泾工业区已日渐式微,面临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本世纪初期,普陀区政府吸收各方意见,主张全面改造长风工业区,建设生态商务区。区政府拟定《长风地区综合开发调研报告》,希望将长风地区精心打造成为苏州河生态景观走廊建设的示范性工程。
一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是年1月10日。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韩正在市政府专题会议上听取普陀、长宁两区关于苏州河两岸改造的方案介绍。他听后当即表示:“两个区的方案有很多兴奋点,普陀区有这一边的方案,长宁区有那一边的方案。总的来说,都看到了这个地区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韩正充分肯定了两个区方案所体现的开发理念和思路,使与会人员深受鼓舞。
至此,长风生态商务区建设正式启动,建设范围为:在普陀区南部的内环和中环线之间,东起长风公园和华东师范大学,南临苏州河,北以金沙江路为界,西至真北路中环线,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处在繁华都市核心圈。
长风生态商务区是上海第一个以“生态”命名的商务区,是上海市首批重点推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也是上海市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长风坚持以“生态”立园,不仅大规模植树种绿、修复土地,规划建设节能建筑,完善公建配套服务设施,还充分利用区域内自然、景观、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将工业区旧址和航运码头等人文片段融入其中,让建筑群体、绿化廊道与滨河景观带有机结合。通过新建公共绿地、开发地块配建绿地和原有绿地保护,园区绿化覆盖率达50%,为上海中心城区所罕见。
如今的长风生态商务区成为上海老工业区成功转型典范。站在银锄湖畔向西面望去,一片现代化高端楼宇尽收眼底、还有不少施工项目正在开足马力,在这样欣欣向荣的氛围中畅想往事,也别有一番意境……
长风生态商务区
部分图片:普陀区图书馆
编辑:吴兴婷
作者/来源:上海普陀发布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