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说起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相信很多人都会对它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印象,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因此上海还被贴上了许多“标签”。
而大家对于上海印象的“标签”里,有一个“标签”其实一直充满争议,那就是“排外”。
顾名思义,“排外”就是指的“排斥外地人”,这种现象可以说并不是上海所独有的,因为中国人普遍都有很强的地域属性,外地人通常难以一下子融入当地社会,会感觉被“排斥”,也算是很正常的现象。
只不过,上海“排外”的这种“标签”好像格外突出,说起上海,很多人似乎就会脱口而出,说上海“排外”,似乎都快成为刻板印象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说上海“排外”呢?我觉得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上海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经济一直名列前茅,使得外地人普遍在心理上有种“仰视”的感觉。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外地人只要听到上海人说起“我们上海”,就感觉自己好像被“排斥”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过度解读。
另外,就是上海本身的文化特色太强,“海派文化”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大,很多外地人来到上海的感受就是觉得这座城市很“洋气”。
在以前,大家对于自己的文化自信还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觉得外国的文化比较高大上,“洋气”是褒义词,本国的文化比较低级、比较土,“土气”就算是贬义词。
所以,当大家都认为上海很“洋气”,会感觉上海显得“高高在上”,外地人都没那么“洋气”,甚至有些“土气”,格格不入,自然也会造成看似“排外”的情形了。
然而,当我之前在上海生活了快十年时间之后,发现上海其实并不“排外”,甚至,我感觉上海还是相当“包容外地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因为现在上海在客观上就是有很多“外地人”的,上海在客观上就是“包容”了很多“外地人”在这座城市生活着。
另外,因为很多“外地人”在上海生活久了,就会受到上海文化的影响,慢慢变成“新上海人”,不得不说上海的“文化同化力”实在太强了,不管你是东北人、湖北人、贵州人等等,在上海生活久了,都会变成“新上海人”。
而且,你在上海,甚至分不清“新上海人”和“上海本地人”,有时候,“新上海人”甚至更像“上海人”,说不定一小部分“排外”的“新上海人”本身就是“外地人”。
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地区与上海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小,再加上,大家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强,不会再单纯觉得“洋气”就是好,“土气”就是不好,对于上海这种“排外”的印象应该就会慢慢变淡。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你觉得上海这座城市是“排外”还是“包容”?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