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有学习数字化新知识新技能意愿的老

让老年人融入“数字新世界”并不只表现在使用智能手机等日常生活中,在将来更多的医疗场景里,老人们也会碰到智能科技的种种元素。图为高境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从生产到生活,上海将经历一场全面的数字化转型。然而,这个伴随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新世界”却让不少老年人感到十分陌生。

一项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有学习数字化新知识新技能意愿的老年人占总数近半。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依旧滞后的老年教育供给规模。今年上海两会,这一问题成为许多市政协委员的关切。他们建议,通过社区教育、“活力老人”带动“高龄老人”等,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接驳上数字生活。

想方设法“留级”,老年课堂“一座难求”

健康码,这是与疫情防控相伴而生的新事物。于城市管理而言,大量数据在后台汇集,有利于精准、高效进行疫情防控。但高向东委员却发现,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在这一环节屡屡碰壁。他曾实地前往崇明区调研发现,一些老人子女在市区工作,自己又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独自在家时,既无法与外界沟通,也很难享受到送餐上门服务。甚至在老年人最常遇到的医疗场景,由于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因此就连在最基础的预约环节都常常“卡壳”。“要引导老年人积极学习使用智能设备,推动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高向东说。

排摸到了大量服务需求后,又一个问题“冒”了出来。这些有意愿学习新技术的老年人该去哪里上课呢?“上海老年人学习环境并不乐观,”高向东说,老年教育目前仍面临“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不想出去”的尴尬局面。

数据显示,年,上海在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学习的老年学员共计78.2万人,远程教育学员人数达到9.2万,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23.6%。随着有学习意愿的老年人逐年增多,老年大学开始出现“一座难求”现象。

民盟上海市委今年递交了《关于推进供给侧改革,破解老年教育“一座难求”难题的建议》,提案执笔人、市政协委员马驰在调研中发现,有三分之二的老年学员在课程结束时,因为不想离开这个难得的交友学习环境而想方设法“留级”。近一半的老年学院会“上新”课程,每次招生总有70%的学员都是“老面孔”。除此之外,各类老年教育机构较少培育和开发低需求、高水平、高投入的小众课程。基层老年教育机构办学分布、办学条件、服务能力仍存在缺口,这让部分老年人面临“无处可学”的困境。

“活力老人”手把手教学,激发老人学习热情

对此,委员们提出,政府应继续将老年教育纳入公共服务,扩大对街道和居委会老年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有实力的社区整合全社会老年教育资源,并开设智能产品使用相关课程。“老人们平时会参加很多社区活动,在社区学习既安全又便捷。”高向东说。

去年7月,在普陀区调研时,他发现已有社区试点“智能教学”。社工和志愿者们手把手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打电话、登录社交平台、使用基础软件等操作。

线上学习正在成为一股热潮。调研进一步发现,今年,超过20家线上老年教育类知识付费平台获得融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新注册用户中,超过60岁的比例接近30%。对此,他们提出,要促进职业院校、业余大学、成人高校、普通高校及社会办学机构等机构开放教育资源。同时,发展适合于老年人的各项教学手段。譬如,可以编制老年教育资源培育开发指南、开发适合老年人学习特征的学习项目、推进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平台做好老年教育资源更有效的聚集、调配和推送。“推动老年人更投入地学习新技术,还得依靠‘大手拉小手’。”高向东介绍,老年人群中有一批相对年轻的“手机达人”,他们本身就善于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让“活力老人”指点“高龄老人”或许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民盟上海市委也在提案中建议,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投身老年教育事业。一方面,推动学有所成和学有经验的学员转化为老年教育的老师与管理者;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活力老人”的职业培训,支持他们转化为社会志愿者,服务老年教育和社会发展。“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还能克服畏难心理,最终才能让每一位老年人都享受到数字化城市的红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39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