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万千市民牵挂于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1月26日下午,上海举行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要求全面加强联防联控。1月27日晨到28日晨,新民晚报记者兵分12路,直击道口、商城、社区、医院等12个防疫第一现场——众志成城、决战疫魔,上海在路上!
1月27日7时-9时
高速道口全天驻守逢车必检
您好,请配合接受体温检测,感谢您的配合。”
昨天清晨,在松江区洞泾镇G15莘砖公路出口,每一辆途经此处的车辆都被民警拦下,要求车上人员配合检测。一旁的医务人员赶忙上前,用耳温枪、额温枪等工具对车上乘客和驾驶员进行检测,并询问最近有没有接触过病例、是否往返或途经重点地区等。
图说:洞泾镇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正对途径车辆的驾驶员及乘客进行体温检测。新民晚报记者陈梦泽/摄(下同)
G15莘砖公路出口可以通往松江区佘山、洞泾、泗泾、九亭,外来人口相对较多,车流量也较为密集。医务人员、公安民警、辅警、城管……不同制服的工作人员在寒风中坚守,共同把好这一道入沪关口。
图说:G15沈海高速莘砖公路收费站。
早8时,医务人员开始交接班,她们来自洞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梅刚值完12小时夜班,她将湿透的隔离服换下,记者看到上面沾满污渍。李梅解释说:“有的车辆比较高,我们测量乘客体温时需要贴着车身才能够到,碰上下雨、车身又脏,我们衣服也就脏兮兮了。”她手中还有一沓登记表,上面记录着重点地区来沪人员的相关信息,这是刚刚过去的12小时里排查到的。记者留意到,有一部分已被注明隔离字样。
与李梅搭班的谢晨怡年出生,刚参加工作不久。面对高强度的值班,年轻的她没有退缩。“值班到后半夜真是又冷又困,担心外界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电子耳温枪不能正常工作,我们就一直用手捂着。”
据了解,从1月26日下午3时30分起,松江全区17个道口已陆续启动逢车必检工作。一旦发现乘客体温异常,就启动应急预案,对乘客隔离观察详细检测。每一辆车都必须拦下检测,工作人员几乎忙了一整晚,幸好人们大多十分配合。
图说:洞泾镇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正对途径车辆的驾驶员进行体温检测。
前来接班的李洋告诉记者,大家都是主动报名来道口值班的。大年初一那天,她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直接来道口值班,差不多24小时没有休息。“作为同行,看到奋战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我们感同身受。和他们相比,我们只是尽了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家人也很支持我的工作。”上岗前,她与记者简单聊了几句,一时百感交集,悄悄红了眼眶。
一个高速道口,两条开放通行的车道,两间小小的收费亭……这里就是战场,在道口的寒风中,他们始终坚守。
1月27日9时-11时
发热门诊预检就诊专人引导
“阿姨等一下,请先测个体温。”
在上海交通医院武进路大门,保安员李伦根拦住了一位埋头走路的老人。额温枪一试,“正常,请进。”
图说:医院出入口保安对市民进行体温测量。新民晚报记者徐程/摄(下同)
27日,医院开普通门诊,满足市民日常就医需求。面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如何确保发热患者与普通患者分流,严格避免交叉感染?记者昨天上午10医院探访。
图说:门诊区域,工作人员对市民作出指引。
“老先生您头怎么了?”望着老人头上裹着的厚厚纱布,额温枪“束手无策”。“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用耳温枪。”李伦根告诉记者,“绝大多数患者都很理解,少数开始不配合的患者在劝说下也愿意接受体温测量。”记者看到,有一位患者在门诊入口的监测点经红外额温测试异常,再通过耳温复测发现体温仍异常,工作人员立即将其指引到发热预检。
“目前虹口院区仅开放五个出入口,都有保安持额温枪、耳温枪把守,他们全天24小时值班,确保所有进出人员逐一挨个测温。”医院副院长钟力炜表示。
在医院门诊大厅,记者看到了专设的“发热预检台”,并标注了发热病人就诊流程。据院方介绍,发热预检台会先针对患者的流行病史、体温及症状作出预判断,并为患者及陪同家属发放医用口罩。当患者体温超过38摄氏度并伴有呼吸道症状,会有专人带领前往发热门诊。“我们按照国家标准严格区分了发热门诊预检和普通急诊预检。”钟力炜介绍,“并且我们对发热预检护士进行了培训,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图说:医院的急诊发热预检台。
在发热门诊,记者看到,医护人员“全副武装”,墙上张贴了分级防护要求。多位患者正在不同诊室有序就诊,医务人员也及时清理医用废弃物。患者进入发热门诊后,看病流程均在同一区域内完成,做到了“五不出”,即看诊、检验、检查、付费、取药均不离开发热门诊区域,且全程有工作人员指引。
图说:医院发热门诊
上海市医院院长郑兴东告诉记者,医院提前多日开始筹备,确保整个防控工作有效、高效、坚决。“对重点科室保供防护用品,在发热、ICU、急诊常备相关药物供有症状及密切接触患者医务人员使用,并对发热门诊和发热留观室增设了支援班和加强班。”
采访中,记者偶遇该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她将作为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赶赴武汉。“在面对SARS时,我们已经积累了经验,我相信只要科学应对,我们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她与另两名急诊危重病科的护士也已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1月27日11时-13时
邮政物流绿色通道直达武汉
虽然已经是上午11点,但是阴冷的天气让人感到瑟瑟发抖。而在浦东的一处物流中心,邮政职工却热火朝天地将一箱箱的防疫援助物资装上绿色的邮政运输车。
图说:邮政职工将一箱箱的防疫援助物资装上运输车。新民晚报记者张龙/摄(下同)
“这是我们首次采用门到门的快递方式,将企业捐赠的大批防疫物资,快速送往武汉防疫第一线。”中国邮政上海邮区中心局总经理助理顾斌说,“这批物资将由我们直接送到武汉红十字会接收的仓库,这样就减少了我们邮政内部处理和投递的时间,第一时间送到武汉需要的地方,这也算是开创了一个我们运输物资到武汉的先例,之前我们都是运输到武汉邮区这里。”
据顾斌介绍,这批援助物资大约有多立方,包含各类皮肤清洁液箱,各类免洗手消毒液箱,高效杀菌消毒湿巾箱,防护口罩箱等。,“由于物资量较大,我们派出3辆专车,由专人护送,估计大约在路上行驶12个小时左右,就直接送到武汉。”
图说:中国邮政公司员工将“发往武汉”几个字贴在车上。
顾斌一边说,一边将防护装备交给装运的工作人员以及司机,“我们为随行的邮政职工配备了口罩、护目镜以及防护衣,最大程度地保证他们的安全,像此次担任驾驶任务的,都是我们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其中不少还是共产党员,像姜胜晖师傅,行驶万公里没有事故,刚刚从武汉送好物资回来。”
“现在到武汉的路不太好走,像前两天回来的时候,安徽路段还下了雪,但是为了武汉人民,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克服。”姜师傅说,“我们从新闻中看到,现在武汉非常缺乏医疗物资,因而也感觉自己的责任重大,希望我们普通人也能够尽自己的力量,为武汉的疫情防控工作尽一份力。”
1月27日13时-15时
购物商场每日消毒至少三次
脸上戴好口罩,一手拿着喷壶按出消毒水,一手拿着抹布擦拭扶手,下午13点,位于地铁世纪大道站上盖的百联世纪购物中心里,保洁人员正忙碌在商场的各个角落。尽管客流并不多,但他们的工作强度却成倍增加,确保每天的消毒频次不低于三次。
图说:百联世纪购物中心保洁员在为商场的大门消毒。新民晚报记者陶磊/摄(下同)
“今年春节期间,百联世纪的营业时间根据统一安排,调整到了10点至18点,但商场的清洁消毒时间却在两头延长了,从早上8点到晚上22点,消毒不间断。”百联世纪总经理助理胡婷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消毒范围大大扩大了。“人员密集场所的一切设施都要进行消毒,商场开门前、营业时间和闭门后,至少三次。”
昨天下午,记者跟着保洁员上上下下,看到他们从商场每一层的扶手栏杆、大门窗户、卫生间,到垃圾桶、垃圾投放点和办公区域等,都要一一消毒。“特别是电梯,因为是密闭空间,所以我们要对角角落落都喷洒上消毒液。”保洁师傅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把消毒液和清洁剂融合在一起。“有些区域日常只要用清洁剂擦洗就可以了,但现在全部加上了消毒液。”
商场一楼的所有顾客出入口已经都摆上了消毒台,免费提供消毒洗手液给顾客使用。下午13点半,一名年轻妈妈正带着宝宝洗手。“小朋友在家待不住了,戴好口罩出来逛逛。”这位妈妈说,刚才他摸了不少地方,用一些免洗洗手液更放心。三楼的母婴室要接待小婴儿,无论是洗手台还是尿布台,都喷洒上了消毒剂后再多次擦拭干净,消毒洗手液和湿纸巾也要检查一遍,是否全部配齐。
图说:百联世纪购物中心门口一对母子在用消毒液洗手
看到的地方在消毒,看不到的地方也不能马虎,商场里的中央空调就是一处。“工程部的同事已经对空调和新风系统进行过清洗、消毒了。”记者了解到,每天商场开门前,工程部都会在风口喷洒消毒剂,保障商场的空气质量。
除了公共区域,各家商户也在自发做好卫生工作。百联世纪的B1和B2层聚集了不少餐饮商户,和府捞面的工作人员在进入厨房前,先要戴好帽子,再到洗手池前洗手,并用消毒毛巾擦拭双手。“这一套流程是每天都要重复多次的,疫情发生后,我们还对店堂里的桌子、书架、吊灯等擦拭消毒。”
图说:百联世纪购物中心服务台在为顾客测量体温
记者在百联世纪购物中心转了几圈,入目所见的营业员和顾客都戴着口罩,往年春节小长假期间的热闹却不复见。“非常时期,大家都很谨慎,只要我们开门经营,就一定会做好防范工作。”据说,为了防范疫情,也为了避免出城返程的风险,今年春节,不少外地员工都自愿留在上海加班了。
1月27日15时-17时
社区防疫排查宣传不留死角
四达路58弄29号。下午三点刚过,虹口区欧阳路街道祥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建岗和工作人员一起,按响了室的门铃。楼道玻璃门上贴着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海报,楼内电梯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各楼层按键用保鲜膜覆盖着,每天更换。
图说:祥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建岗(左)和工作人员一起进居民楼进行走访宣传。新民晚报记者周馨/摄(下同)
“凌伯伯新年好!现在是特殊时期,如果发现有从湖北过来的人或车辆,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