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把上海拖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紧紧牵动着每个医务人员的心。疫情期间,由于焦虑、紧张、免疫力下降、常规服药中断、就诊不及时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心血管病患者极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心衰恶化和恶性心律失常等急危重状态,严重危及生命。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刘学波主任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众志成城携手抗击疫情,践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规范诊治”的理念,调动各亚专科骨干医师,构建一支精锐的心血管医护小组24小时驻院待命,疫情之下也绝不耽搁心血管疾病的救治,筑起一条让人“安心”的全天候生命绿色通道,为心血管急危重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自4月疫情封控管理以来,在急诊团队配合下,心血管内科绿色通道团队完成急救手术36台,患者年龄最小29岁、最大95岁,其中胸痛中心急性心梗20余台,一天最多完成5台急诊心梗手术,包含三支血管严重病变、左主干病变、大量血栓、猝死、反复电风暴(室速、室颤)、合并尿毒症血透等极高危患者。
一位83岁晕厥患者在入院期间反复发生室速、室颤和意识丧失,心脏监护室主任来晏主任医师在第一时间给予除颤、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后,结合心电和床边心超检查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带领心血管介入团队丁可可、陈飞副主任医师护送患者至心脏介入中心,通过微创冠脉造影检查,明确左主干及前降支严重阻塞和分叉病变,右冠慢性完全阻塞,可谓命悬一线,病情极度高危,手术复杂且风险极大。刘学波主任当机立断制订手术方案,来晏主任医师主刀首先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并在呼吸机机械辅助支持下,顺利开通急性闭塞血管并植入支架,完成一台高难度手术,缓解了严重心脏缺血及诱发的电风暴,患者终于转危为安。24小时坚守在导管室的张维桢、袁立志护士、王亚平技师熟练配合手术医生。夜深了,当手术团队纷纷脱下手术衣、大白和铅衣等不透气的层层防护服时,已然汗流浃背。看着情况趋于平稳的患者,一扫疲惫和紧张的气氛,大家都会心地露出喜悦的笑容。
时间就是生命。疫情期间“封路不封心”,合理顺畅救治和科学防疫是新的技术要点,心血管急诊绿色通道团队凭借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养,科学评估病情轻重缓急,绝不因等待核酸报告而耽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总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合理救治,挽救更多的生命。像这样一幕幕的惊心动魄的心血管抢救,几乎天天都在心导管室上演。二级防护下的急诊心梗手术对术者是个巨大的挑战,背负全套的防护装备及10余斤的铅衣进行手术操作,对生理和心理都是考验,职业的光芒支撑着大家接受并战胜挑战。随着急诊收治患者的日渐增多,急诊手术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医护两班制工作,在心脏介入中心还有更多平凡而又伟大身影——姚义安、刘洋、陈飞、叶梓、吴骁旻、瞿晓懿、汤燕、程美......
在科学防护下,抗击疫情中的心内科医生奔波于病房、急诊科和心脏介入中心之间,构筑一条无缝隙的院内心血管救治的生命通道。除急性心梗患者,心脏病房救治了不少病因不明的合并心腔团块的重度心衰、全身浮肿的重度肺高压和应急性心肌病等患者,医疗团队准确分析病因、高质量制订并有序完成整个诊治方案。实施基于最新指南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是科室的行动纲要,团队应用个体化抗血栓治疗、最新保护心脏功能药物、新型靶向降肺压药物、微创冠脉血运重建术,必要时的iabp或ecmo生命支持手段等专业领先的技术奏响心血管疾病救治的生命乐章。疫情期间,孙冰主任医师完成3台起搏器植入手术,其中一位95岁高龄的老爷爷因头昏、黑矇,医院后来到我院急诊,经心电图等明确诊断后由孙冰主任医师带领解元副主任医师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克服患者极高龄带来的各种手术风险和并发症,以精湛的技术水平完成手术,解决老人的病痛,赢得患者家属的赞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抗击疫情,心血管内科王一平、顾剑云、汤宇医生及姚志萍护士长携护理团队积极响应支援抗疫一线,医院;毛玉、黄飞飞医生及于兰护士驰援上海公卫中心,抢救危重症患者。赵翠梅、陈治松、季冰、徐蕙枫及陈亦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支援急诊和发热门诊工作。姚义安、陈飞及郑芳芳医生未回过家,一直兢兢业业在院工作。同期,科室还派出人次以上的志愿者,参加院内外核酸检测服务,很多老旧小区是上门采集,虽然累,但改变不了同济心血管医生的为民服务的初心。党员和非党员医生们,主动帮助小区居民挂号、开药、送药,解决了很多人的实际困难,使百姓对同济医者仁心赞不绝口。病房柴护士长带领的护士团队严格消杀,对隔离病房做好护理,同时管理好第三方人员,确保大家有一个安全、秩序井然的工作环境。护工阿姨们也认真细致做好护理辅助、后勤保障等工作,让生活在一起的战友们安心工作。
虽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冲在一线,但留守后方的同济心血管人,以医院为家,闭环工作,舍小家为大家,全力保障心血管内科急诊接诊、急诊手术、病房管理及门诊接诊的正常运转,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医疗保障。医、护、技团队克服人员紧缺的困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死神赛跑,抢救患者的生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用自己的方式,带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去勇敢、去奉献、去希望、去安慰,在暂停的城市里,依旧保持“脉脉”相通,每天上演着“人世间”的故事......同济心血管生命绿色通道,一条让老百姓“安心”的生命通道!
图文
心血管内科?刘学波丁可可
编辑
宣传处
猜你想看
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新冠患者该如何自我管理
“爬山梗”火了,心血管病患者登高悠着点
心脏病患者能否游泳
莫名身体痛,只因心受伤
医院于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建,医院是普陀区唯一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万人次。拥有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骨科、精神神经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上海市重点专科脊柱外科、心身医学科、消化内科,上海市中医示范科;实现急诊与危重症学科、老年医学科、检验医学科、临床药学科入选上海市级平台学科建设计划;院内形成以骨科牵头的运动-神经-精神学科群,心内科牵头的循环-呼吸-胸外学科群,消化内科牵头的消化-普外-内分泌学科三个优势学科群;以及由血液科牵头的血液-肿瘤-影像-病理-检验学科群、妇产科牵头的妇产-泌尿-肾脏-生殖学科两个特色学科群。医院整合学科优势,基于多学科合作,血液内科建立的难治复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体系入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成功打造三个国家级中心——高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及创伤救治中心,成为沪西北地区的大型急诊危重症与疑难杂症综合诊治中心。建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干细胞联合研究基地。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期刊。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等为标志的高等级科研成果。
医院作为一所医院,执着于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温馨“家”文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健康传播文化。并以济人济世之心传医者之道,在历次重大抢险救灾、国际援助、扶贫帮困中发挥了同济人“同心同德同舟楫”的博大胸怀,将同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洒满大地。
上观号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