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脑子不糊涂的,为什么就是想不起来呢?”
年1月21日晚上9点多,江苏昆山南站的进站口附近,一位老婆婆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回踱步,像是迷路了。
车站执勤的一位民警发现了老人家,先是扶她坐下,安慰着她的情绪,随后询问老人家有没有带什么证件。
经了解,老人名叫伍丽天,今年91岁,当天是准备到上海看病,结果乘公交错过了站,这才迷了路。
民警查看了老人的医保卡,才知她住在昆山城东的一个小区,随后开车将其送回了家。
到家后,老人告诉他,自己无儿无女,家里只有她一个人。
由于不放心,民警就多留了一会。看到老人房门上贴着9个大字:付出,就是最大的收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很好奇,就跟阿婆聊了起来。
在交谈中,他惊奇地得知,伍阿婆来自上海,每月拥有1万多的退休工资,在上海还拥有一套房产。
然而,老人的生活方式却极其简朴,36年未曾购买新衣,身上的衣物都是捡来的二手衣物。
她每天仅以馒头和稀饭度日,对于街头5块钱的肉饼,总是舍不得购买。她规定自己一天的饭费不超过10块钱……
民警非常不解:这是为什么呢?直到听完老人的回答,他瞬间泪目,才知道她真的了不起……
01童年受人帮助,立志做个善良的人
伍丽天,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大户人家,父亲做生意,母亲是小学老师。家里虽有5个兄弟姐妹,但生活还算富足,父母重视教育,全都送孩子们去读书。
后来随着战火蔓延,再加上父亲患病去世,日子立马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养活一家人,母亲白天教书,晚上替人缝补衣物。伍丽天当时年纪虽小,但也能感受到生活的重压。
日子到了最艰难的时候,好在周围的亲友们纷纷伸出援手,特别是姨妈的帮助和教育,影响她的一生。
姨妈心地善良,把她当亲女儿一样,不仅抚养她长大,还资助她上大学,教她做人的道理。
在姨妈的教诲下,16岁的伍丽天给自己定下人生准则:“予人勿念,受人勿忘。灵魂要美,心要善。”
自此以后,伍丽天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人生格言。
大学毕业后,伍丽天进入了上海评弹团当了一名老师,工作期间她不仅兢兢业业,对工作充满热情,而且乐于助人,以学校为家,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
她的优秀品格赢得了领导们的赞扬,同事们的尊重,以及学生们深深的喜爱。
伍丽天人美心善,很快吸引了周围单身男同事的注意。然而,她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艺术和教育事业中,对婚姻和家庭并无太多兴趣。
在那个时代,不结婚似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身边的亲友们纷纷劝说伍丽天结婚生子,认为这是人生正道。
但伍丽天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有积蓄,不必依赖男人来创造幸福的生活,她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心中的理想。
就这样,她一辈子没有结婚,无儿无女,她把全部的爱和教育都给了侄女伍鸣。
在她的影响下,伍鸣也不负众望,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善良的女孩,还以优异的成绩争取到了去日本留学的名额。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侄女东京留学期间,不幸消息传来,武鸣在一次大地震中意外身亡。
伍丽天悲痛欲绝,两个月没缓过来。老姐妹看她郁郁寡欢,带她去贵州散心,没想到,这促成了她与公益结缘的契机。
02退休后投身公益,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年12月,伍丽天和同伴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燕子口镇黄泥村,就在大家都拿出相机拍摄美景时,伍丽天则被村里的一所破旧小学吸引了。
这所小学叫黄泥小学,年修建,虽然经过几次修缮,但教室依然显得陈旧破烂,没有窗户和门,四面漏风。
走近一看,教室里十来个孩子,个个满手冻疮,小脸通红,趴在磨损严重的简陋桌子上,认真地写着字。
她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心里一阵心酸,在这么恶劣的学习环境下,孩子们依然渴望学习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她。
经打听才知,这些孩子们为了上学,天未亮就得出发,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学校。
而她所看到的这些孩子,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因为还有许多孩子因为贫困而无法接受教育,只能早早地下地劳作。
伍丽天深感痛心,泪水止不住地流下。她无法想象这里的孩子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因为曾经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
回去后,她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脑海里全是那些山区的孩子们。她心里想:无论如何,我都要帮助这些孩子们!
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去银行,把自己辛苦一辈子积攒的所有积蓄,全取出来,捐给了学校。
在伍丽天的帮助下,黄泥小学焕然一新,看到孩子们能够遮风挡雨的教室里学习,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此后的多年里,伍丽天像是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她省吃俭用,拿出自己每月1万多的退休金,频繁地走访贫困学校,为孩子们送去书包文具,保暖衣物、修葺漏雨的教室、资助贫困的孩子读书,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
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默默付出,不求回报,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她最大的动力。
为了帮助更多的山区孩子,年,伍丽天卖掉她在上海普陀区价值多万的房产,之后在江苏昆山兵息街道换了一套小房子,余下的钱全部捐给了上海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随后,伍丽天所捐赠的这笔资金,被投入到了江西省都昌县苏山乡的一所希望小学的建设中。
校方为了表达对伍丽天老人的敬意,想以她的名字命名,但被她婉拒了。
她说:“我助人为乐这个事,是非常过硬的,我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变过。不求名利,只为自己的心。”
伍丽天把山区的孩子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希望这里就是侄女伍鸣的家,最后学校被命名为“伍鸣希望小学”。
最让人感动的是,为了参加学校的建成典礼,80多岁的伍丽天老人,不舍得买动车车票,硬是坐车绿皮火车,跋山涉水地颠簸了3天3夜才到,只为省下钱来多资助几个孩子。
03坚定信念,做一辈子善事
其实,早在年,捐赠黄泥小学时,伍丽天就被查出患有肺癌,医院的医生都劝她立刻住院化疗,但她却为拒绝了,选择了保守治疗。
她认为,与其把钱花在成功率微乎其微的化疗上,还不如多资助几个贫困孩子。
除此之外,伍丽天还给自己规定,每天的饭费不能超过10元,馒头稀饭就是她一天的伙食,就连街边5块钱的肉饼都舍不得买。
36年来没买过一件新衣,从头到脚穿的都是捡来的,就连邻居不要的家具,她也要捡回家。伍丽天老人过着常人不能想象的简朴生活。
可让大家不解的是,尽管伍丽天已经捐出了所有的钱,但她每月都可以领1万多的退休金,足以让她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为何她还要如此节俭呢?
“我想要把钱花到有用的地方去!”伍丽天用规划着自己每月的退休工资,除了留出元生活费,其他全部设置成孩子们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虽然钱不算很多,但对于山区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帮助。
而伍丽天每学期都会前往她捐建的学校进行探访,每次去她都能收到孩子们亲手写的信。看着那些充满稚气的文字,她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满足。
其实,做一次善事并不困难,但坚持做一辈子的善事却很难,伍丽天老人就做到了。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伍丽天始终默默地无私奉献,尽力去帮助深山里的孩子们改变命运。
直到年外出看病迷路,被送回家,看到她门上的“付出,就是最大的收获”人生信条时,老人多年来的感人事迹终于得以公之于众。
04传承大爱,做下一代“撑伞人”。
事后,民警被伍丽天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他主动联系了当地媒体,报道了老人的感人故事。
不久,伍丽天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