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素楠方卓然
编辑:徐菲
在上海,年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垃圾分类”。
年1月31日,在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现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获表决通过,于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这是上海首次针对生活垃圾全流程管理进行立法,意味着上海迈入生活垃圾管理的法治时代。
此前,上海制定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年)》,计划到年全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如今,该目标已提前甚至超额完成。
上海下一阶段目标很明确:到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立法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立法出台的背景是“垃圾围城”的紧迫形势。
自年以来,上海生活垃圾年均增长量超过3%,目前的生活垃圾年度处置量接近万吨——垃圾处理问题成为大城市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垃圾分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垃圾分类达人”周春见证了上海垃圾分类立法前后的变化。
年6月,当时从事有机农业的周春去长宁区某个小区推广有机蔬菜,居委会表示不需要有机蔬菜,但希望她来帮忙做垃圾分类。“那会儿还是想着说,帮居委会做垃圾分类,合作好了之后还能卖菜。”
3个月后,周春成立了上海濯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做“圾不可失”社区垃圾分类项目,帮助社区居委会进行垃圾分类工作。首单业务是帮杨浦某社区居委会组织志愿者执勤,一个月时间,在这个户的小区里,执勤时间段70%的居民都拎着干湿两个垃圾袋来倒垃圾,小区的干垃圾由45桶降到了28桶。
《条例》通过后,周春发觉社区垃圾分类的难度大幅下降。“一开始做垃圾分类难度特别大,我们80%-90%的精力都要花在宣传上,去说服大家,让居民认同垃圾是要分类的,我们的整个项目的重点一直都是宣传。但自从《条例》通过之后,我们就觉得难度起码降低了一半,你不用再跟人家解释为什么垃圾要分类。”
年7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相关的18配套制度已基本完成,包括宾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餐饮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用品目录、公共机构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目录、垃圾分类目录及投放要求、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办法等制度文件陆续出台。
此外,相关委办局还制订了《建筑工地生活垃圾分类导则》、《发挥本市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作用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意见》、《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查处规定》等文件。
不论是《条例》的立法者还是执法者,他们都意识到,垃圾分类成功与否,在于《条例》的执行。
7月1日当天,上海市城管执法部门出动执法人员人次,检查各类单位家,教育劝阻相对人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起,共依法立案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20起。
界面新闻记者曾兵分三路,跟随上海市城管执法部门对商圈、社区、居民楼、写字楼进行“飞行检查”,直击《条例》落实情况。
乾溪三村位于宝山区大场镇环镇北路弄,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该小区从3月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提出了“三进”理念,即进社区、进楼组、进家庭。同时,社区还设立了“红黑榜”制度,垃圾厢房对面装有监控,首次未按规定投放垃圾的居民将被纳入红榜,由居委会相关负责人进行劝责,屡次不改的则归入黑榜,交由城管执法人员劝诫,小区门口的电子屏每天滚动播放红黑榜记录。
上海地标性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在设计建造时已经考虑到垃圾分类,大厦设有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垃圾厢房,湿垃圾厢房设有冷冻库、冰箱和通风设备。每月上海中心产生干垃圾桶,湿垃圾桶,桶容积为升。
自7月1日起,上海市内酒店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的牙刷、梳子、浴擦、剃须刀、指甲锉、鞋擦等“六小件”,以促进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垃圾分类首日,上海宏安瑞士大酒店已将一次性用品从房间内撤出,并布置卡片进行提示。但因可回收桶内混有干垃圾、分类标识不清楚等原因,该酒店被城管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整改。
与此同时,市、区两级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条例》实施情况的专项监督。7月1日,界面新闻记者跟随上海市人大代表调研垃圾分类具体情况。
当时正值盛夏,吃完的小龙虾该如何分类成为上海市民热议的话题。
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调研发现,作为知名龙虾饭店的王宝和大酒店,在设置四分类标准垃圾箱的同时,还放置了一整排专门扔小龙虾壳的垃圾箱,酒店管理人员会在客人用餐完毕后,将小龙虾壳统一放在专用垃圾箱内。在小龙虾旺季时,酒店一天就要扔掉将近一吨的小龙虾壳。
借着垃圾分类的“东风”,一些老、破、小社区长期存在的环境“痼疾”也迎刃而解。
开开大楼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银开居民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栋24层的井道式高楼,每层10户人家,共有居民户,约人。大楼采用的是井道式垃圾桶,虽然方便居民投放垃圾,但不利于环境卫生,楼道里虫蝇随意飞。
从年非典时期开始,居委会就想封死管道,但当时反对声音太大,封管道这件事不得不被叫停。“这次借着垃圾分类,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决心,在5月1日将管道彻底封死。”长征镇银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蔡炜说。刚开始封的时候,有些居民有抵触情绪。“封楼后,有少数居民把垃圾扔楼道里,或者撬开管道挡板丢垃圾,甚至还有人在高空抛物。”
居民区党总支针对此情况,招募了许多党员志愿者巡逻小区。蔡炜透露,社区内注册的党员约有40人,除了80岁以上和身体不好的党员,其他20多名党员都自愿报名做志愿者,监督居民扔垃圾。“我们先带动小区内党员,通过党员的力量监督其他居民。”
年5月2日,24个党员志愿者守住每一层的垃圾道口,劝阻试图通过垃圾管道扔垃圾的居民,同时其他党员在小区内巡逻,防止有人在家里高空抛物。党员的监督卓有成效,5月3日,随意扔垃圾的情况基本不复存在。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开开大楼每天大约有2桶湿垃圾,4桶干垃圾,小区的垃圾分类率已经达到%,垃圾破袋率达到98%,垃圾分类一年来改变了居民很多的生活陋习,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8月中旬,蔡炜发现,目前垃圾井道已经完全封闭,因此原来居民投放垃圾时所用的这个4平米左右的空间就“闲置”了下来,似乎有些资源浪费。
在蔡炜的倡议下,每层楼原先闲置的垃圾管道井被重新利用,形成“共享储物间”并以公益的形式面向居民出租,而收取的费用则成为了大楼的“养老金”。
每层楼的井道空间以每月元的价格租借给居民,获得公共空间之后,居民可以在内部摆放一些不常用的物品。同时,其他居民如果也有意向租借空间,则可以以“入伙”的形式参与进来,费用平摊。
此外,第一户租借该空间的居民还有责任对摆放进来的物品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居民的居住安全,而收取的费用则全部上缴业委会,可以充当大楼的各项维修费用使用。
蔡炜透露,目前,开开大楼共有23个管道井空间,其中21个空间已经出租给居民,首批管道井租金将用于开开大楼东立面的渗漏修复工作,居民的钱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过去一年,垃圾分类带来的资本投资热潮创造出了新的商机。
7月1日之后,垃圾分类的难度再一次降低,甚至导致周春的“圾不可失”项目在上海无业务可做。但是,登门寻求合作的外省市客户却越来越多——上海垃圾分类早已“声名远播”。根据住建部的要求,到年底,将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
去了几次外地调研垃圾分类情况之后,周春总结出“上海模式”的成功经验——社区治理能力强。“没去外地之前,我觉得全国推行垃圾分类应该5年内能成功,去了之后觉得可能要20年。外地并非是政府部门不想做,而是缺乏社区治理以及垃圾立法、处置的基础。”
上海的居委会随便就能拉来十几位志愿者,很容易组织起一支志愿者队伍,有的小区甚至有数百名志愿者。但在外省市的社区,这样的社区志愿者体系十分稀有。“志愿者在上海社区基本上算是标配,还有楼组长,基层的治理体系很完善,对基层的把控能力很强。”她说道。
在上海,“圾不可失”项目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