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民族联曹杨分会会长张兆林(回族),积极参加社区防疫工作,主动为居家隔离人员送大米、协助居委会制作临时出入证,多次在小区门口值勤,协助登记信息;区民族联甘泉分会会长陶国珍(回族)带领少数民族同胞加入社区抗疫志愿者队伍,坚持两天一次在小区门口值勤,把守小区进出关口,阻止疫情的传播;甘泉路街道少数民族志愿者陈书英夫妇(满族)一起上阵,为社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发挥着作用……
普陀区民族联理事杨飞在搬运捐赠物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普陀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办的领导下,众多少数民族志愿者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爱心传递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情,抒写风雨同舟、民族团结的抗疫诗篇。
为促进企业复工复产,普陀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办主任宋聚宗近日携区民族联为来沪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送上防护口罩、消毒用品等,并实地了解企业防疫工作情况。普陀区民族联在第一时间向全区少数民族群众发出倡议,希望大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配合开展防疫工作,并引导少数民族同胞积极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时刻,来自各条战线上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们积极响应号召,冲在了最前面。
市民族联副秘书长、普陀区民族联会长,上海市普陀区疾病防控中心主任张宇艳,从1月19日开始以单位为家,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带领团队制定全区各类防控方案,排查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样品,还要回答市民的咨询电话,大“疫”即大考,她与团队坚守岗位,全力守护一方平安。
普陀区民族联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家彧在社区担任支部书记,在疫情期间,年事已高的他每天戴着口罩挨家挨户地排摸湖北返沪及外地返沪人员,为前来排队预约登记口罩的居民登记信息。他默默付出,因劳累过度而住院,出院后,社区里又出现他忙碌的身影,他总是说:自己是一名党员,就要为防控工作尽好党员的责任。
曹杨街道民族联分会会长张兆林(回族),是一名退休老党员,从春节开始,一直坚守在小区门卫的岗位上,检查进出人员情况,督促居民测量体温,牢牢把住小区安全的第一道关口。
在社区防疫一线奔忙的身影里,有许多各个街镇民族联分会的少数民族志愿者们,他们宛如一股股溪流,汇聚起社区战“疫”的力量。
桃浦街道民族联分会会长王幼骅、蒋志敏(回族)自疫情发生以来,协助做好小区大门值守,给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测量体温,协助居委干部做好外来人员的相关登记及居家隔离管理排查等工作。
长寿街道民族联分会副会长赵燕敏,疫情期间坚守在小区大门口,做好宣传,增强居民的防护意识。她说:“疫情当前,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我会坚守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真如街道民族联分会会长杨根娣、杜培林在区民宗办下达排摸辖区拉面馆复工复市的任务后,他们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将辖区内10家拉面馆复工复市情况排摸清楚,并登记造册,还了解了疫情期间店面经营状况及存在的困难。
维吾尔族小朋友捐出压岁钱助力社区抗疫
在这个特殊时期,一句问候,一只口罩,一份爱心捐助,对社区防疫一线的人员来说,就是一分最有力的支持。
3月12日上午,宜川路街道宜川三村第一居委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社区一位叫克热木江·吾普尔的维吾尔族居民送来了只口罩。他说:“疫情以来你们居委为了守护社区安全默默付出,实在太辛苦了!”居民的暖心举动让居委工作人员感动万分,这份特殊的礼物也化为他们的“铠甲”。
“阿姨,您好,我想捐款!”近日,一名叫阿卜杜拉的维吾尔族小朋友,带着他攒下的元压岁钱来到宜川路街道宜四居委会的门口,也想要为抗击疫情献一份力。“早日战胜病菌,这样学校就能早点开学了,叔叔阿姨们也不用这么辛苦了。”孩子戴着卡通口罩,声音稚嫩却有力量。
普陀区民族联理事杨飞主动报名参加花桥收费口体温监测志愿者工作,同时,向普陀区参加道口监测的志愿者捐赠价值6.8万余元的个保温杯,向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元人民币。
为支持社区抗“疫”,普陀区一批少数民族企业经营者也纷纷献出爱心,体现了少数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团结的使命担当。
2月17日,普陀区少数民族企业向宜川路街道捐赠了价值3.3万元的防护服、口罩,街道办事处主任王远华接受了防疫物资;2月15日,一桶桶消毒液搬进了沪西清真寺内,阿达西市容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彦斌将这批价值元的消毒液交给了寺管会主任穆华懋。
“作为一家少数民族企业,平时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关心我们,为我们在沪就业经商提供许多支持。面对灾难,我们有义务履行社会责任,尽一分力量,为社区抗击疫情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马彦斌说。
普陀区民族联副秘书长、上海豫海清真牛羊肉公司总经理海岗,疫情期间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了优质的食材,当他看到社区居委会干部们挨家挨户地“扫楼”,核实户籍人员和返沪人员的信息,夜以继日地奋战在防疫一线,他四处寻找渠道,筹集了价值元的医用口罩,捐赠给长征镇梅六居委会的社工、志愿者们,为他们补充防疫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