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观察云栖雪浪之后长三角再添一座数

天目新闻记者申思婕

继杭州云栖小镇、无锡雪浪小镇之后,上海也加入了数字化小镇的建设队伍,在本月揭牌成立了海纳工程院,对应的就是海纳小镇。自此,沪苏浙各有一数字化转型示范小镇,它们作为对应工程院研究成果落地的核心载体,计划打造全球城市数字化的创新典范。

虽然还在规划建设阶段,海纳小镇一上来就提出要和杭州、无锡的另外两个小镇联动,从长三角一体化的角度协同创新发展。前几年,杭州和无锡已经在数字化道路上成为了亲密的合作伙伴,互动频繁,上海的加入,把“双城合作”变成“三镇链接”,将给整个长三角数字化联动发展带来什么不一样?为此,天目新闻记者采访了海纳小镇所在地、上海普陀区科委相关负责人和海纳工程院专家。

海纳小镇效果图 图片来源:普陀区委宣传部

后起之秀上海优势在哪里?

提到上海的优势,这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城市本身“高大上”的超高能级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不过,海纳工程院和海纳小镇选址在上海普陀,似乎别有深意。

关于这个区,很多浙江人可能会和舟山的普陀搞混。在许多外地人心中,它既不像黄浦、静安、徐汇一样属于发达的中心城区,也不像松江、青浦、嘉定一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接壤。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创新研究机构,为什么要落在这样一个看似“不上不下”的地方?

这就不得不提“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沪宁”即沪宁高速,这条产业带包含了沿线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六个城市。而普陀区,正是沪宁高速上海段的起点。要知道,“十四五”规划关于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内容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普陀在区位上首先具有紧密联系长三角的独特优势,是创新带的重要节点。

更重要的是,普陀的数字经济热度很高。不久前,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曾做了一个形象比喻:“地区经济发展好比一口火锅,水未开,不能加料。现在,普陀这口锅已经开了,可以涮了,热气腾腾!”对数字产业来讲,普陀也正处于这样的氛围中。

普陀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文波告诉天目新闻记者,在普陀重点培育的四大产业中,智能软件的增长尤为迅速,一方面,这里聚集了京东、等头部企业和饿了么、收钱吧等新动能企业,还建设了上海领先的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拥有数字化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普陀曾是上海市首批5G示范区,信息基础设施能级较高,为数字城市基础奠定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普陀在政策上也为数字化发展做足了铺垫:出台了智能软件和研发服务等系列产业政策,成立了区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

正是这些基础,普陀成为上海率先启动整体数字化转型的城区。将海纳小镇放在普陀,水到渠成,在上海整座城市丰富的科研、技术、人才资源基础上,也能够充分体现上海的数字经济活力。

海纳小镇将为长三角数字经济转型做些什么?

此前,杭州和无锡的双城联动更多是在产业上。云栖小镇探索“怎么让技术数字化”,雪浪小镇聚焦“制造业数字化”。前者是云计算的高地,后者以物联网见长。两者优势互补,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碰撞出一系列火花。

云栖小镇图片来源:云栖小镇管委会

整体来看,这些火花大多体现在园区里,落地场景都是制造业的工厂、生产线。上海的加入,把数字化转型更多地带入到城市的日常运作和治理中。

海纳工程院首席科学家薛贵荣告诉天目新闻记者,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能够提升城市数字化场景的建设效率,推进数字化场景的实践落地。海纳工程院要和云栖工程院、雪浪工程院共同打造城市智能公共开放平台,打造数据和算力有机融合的城市基础设施,共建丰富的城市场景。

薛贵荣透露,海纳小镇建成后,首批将和其他两个小镇联动举办大会、海纳夜话等活动,让年轻人充分交流,在城市数字化、城市大脑、工厂大脑等场景下进行科技创新。

李文波说,上海海纳工程院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一方面助力筑牢城市数字底座,另一方面与数字化场景进行深度对接。“三镇链接”也可以共享普陀区里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孵化平台等,帮助长三角的数字产业集聚更多的人才,形成互通互融的产业生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0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