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化托育服务体系,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终身教育,发展数字教育。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双减”政策,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共同体。
普陀区立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在“为每一个学生学以成人、人生出彩提供适合的教育”核心理念引领下,以“适合教育”新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守正、普适、大气、卓越”新时代普陀教育精神为动力,在优结构、强技术、重文化中深入实施区“三化一强”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全面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上海教育和普陀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推进五育融合发展,“双减”落实掷地有声
“同学们看,一根简简单单的绳子可以做出不同造型、不同作用的艺术品。”在洵阳路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非遗传承人朱由标正带领着学生体验传统“朱氏绳艺”。这是自“双减”以来普陀的又一次全新尝试,众多中小学校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充分挖掘周边区域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课后服务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项目,在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区教育局局长唐晓燕表示,“双减”减的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其核心要义是建设高品质教育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学校如何提质增效,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是区教育局的着力所在。
近年来,普陀区以“适合教育”为核心理念,着眼于学生学习、成长的个性化、自主性、可选择和终身性,统筹推进五育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每一位学生的兴趣选择提供合适通道,为其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校内推进区域教学研究,增强资源联动共享,开展多种“校际走班”模式,促进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的普及交流;校外盘活资源供给,整合区域实践资源,打造学生“15分钟课程圈”,以“红色学堂”“创新学堂”“体艺学堂”等8大学堂为主要板块的“普陀大学堂”课外活动体系与课后服务工作相结合,推出多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今春疫情期间,全区中小学校根据疫情防控相关部署开展线上教学工作,普陀区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打造“空中优教,线上优学”线上教育教学,努力提升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的品质。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陀区还在全员导师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生活导师队伍,例如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化身“零距离导师”,开展“一对一”生活指导,向双医、双警等家庭的学生每天送上问候,关心他们的学业、心理和生活保障;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则组建以校领导、班主任、生活导师为组成的“三合一”导师团,通过线上家长会、电话、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家校沟通,同时组织“云游红色基地”“居家安全教育”“交流科学趣闻”“倡导厉行节约”等线上主题实践活动;每周举行的线上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带领学习“最美逆行者”“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
线上教育教学(区教育局供图)
目前,普陀区继续加大优质资源供给,优化提升沿苏州河优质教育资源带、“两泉一川”优质教育资源圈、“一轴一心”优质教育资源圈,以及“桃浦智创城”优质教育资源圈的功能效用,形成与城区发展格局相匹配的“一带三圈三集群”优质教育资源网。下一步,普陀区将继续围绕6个紧密型学区集团,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抓手,增强新优质学校和强校工程建设、区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全社会力量,做好新时代人才培育工作。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今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首次修订的消息引发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