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发布知识产权合同纠纷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宋杰)在第20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4月22日上海普陀法院召开知识产权合同案件审判白皮书(-年)暨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案例新闻发布会,总结近五年知识产权合同案件审判情况,并发布相关典型案例。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对近年来审理的知识产权合同纠纷案件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基本情况及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总结相关审判工作经验,并对知识产权合同纠纷的化解提出合理建议,希望为促进区域知识产权交易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近两年案件数量大幅增长,反映知识产权交易日趋活跃

近五年来,普陀区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合同案件件,占全部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9.4%。从收案趋势来看,年到年案件数量增速平缓,波动不大。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相关创新举措的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交易活动日趋活跃,民事主体依法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相关合同纠纷案件不断涌现,年至年收案增幅达59.1%(见图一)。

图一:知识产权合同纠纷案件数量情况

案件类型结构变化显著,体现产业政策与司法政策双向影响

从案件类型来看,特许经营合同纠纷件,占61.8%;技术合同纠纷件,占17.6%;著作权合同纠纷件,占11.5%;商标权合同纠纷70件,占7.6%;其他纠纷14件,占1.5%(见图二)。

图二:知识产权合同案件类型分布情况

从结构变化趋势分析,特许经营合同纠纷从年占46.9%增至年的76.9%,委托创作、合作创作等合同纠纷从占2.3%增至8.1%,反映出区域内餐饮服务及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相关经营风险也逐渐暴露。同时,在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力度的司法政策影响下,商标权、著作权相关侵权纠纷对合同案件起到一定分流作用,相关合同纠纷占比从22.98%降至6.8%(见图三)。

图三:知识产权合同案件类型变动情况

诉讼标的额快速增长,反映知识产权交易体量不断扩大

随着案件数量的增长及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提升,诉讼标的总额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前三年案件结案标的总额为1.06亿元,近两年增至1.3亿元(见图四)。标的额万元以上案件18件,万元以上案件6件,单案最高标的额达5,万元,反映出知识产权交易数量增长的同时,交易体量也在不断扩大。

图四:知识产权合同案件结案标的额情况

调撤比例逐年增长,诉讼效率稳步提升

从结案方式上看,判决结案件,占22.5%;调解、撤诉结案件,占74.7%。案件调撤率逐年增长,从年的48.2%上升到年的75.27%,上升了近27个百分点(见图五)。同时,普陀区人民法院严格规范审判流程,21%的案件在三个月内审结,平均审理时间从年的.1天降至年的92.5天,审理周期明显缩短,诉讼效率稳步提升。

图五:知识产权合同案件结案方式变动情况

涉外案件数量增多,反映涉外商事主体交易广度不断拓展

涉外案件数量快速上升,从前三年的2件增至近两年的11件;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美国、英国、韩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案件类型更加丰富,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发展到商标许可、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等多个案件类型;涉外因素更加广泛,从单纯的主体涉外扩大至涉案相关权利来源涉外,反映出涉外商事主体在国内知识产权交易的广度不断拓展。

普陀区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还向记者介绍了近些年创新审判机制灵活做法:

其一,创新灵活借力外部智力资源,完善技术查明方法。

充分利用高院司法及技术资源,“点对点”破解技术难题。在一起技术转让合同纠纷中,合议庭委托高院“智库”的技术专家,对原始数据、电子图谱在药品研发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审查意见,有效协助法庭认定违约责任。

选定专家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辅助法官审查技术争议。在一起技术服务合同纠纷案中,合议庭邀请市计算机协会会员担任陪审员,在审理中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向当事人释明技术事实举证责任,帮助合议庭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三是探索律师和技术人员“双委托”应诉模式,提高技术事实查明效率。建议当事人在复杂案件中采用“双委托”应诉模式,由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庭审,阐明技术要点和特征,有力提升审理质量和效率。

其二,对标知产要素市场价值,优化统一裁量标准。

树立充分保护知产权利价值的司法理念,在裁量中主动对标知识产权要素的市场价值。我院主动走访互联网、游戏影视行业协会等专业部门,了解不同业态核心知产要素的市场价值,以提升法官裁量标准的科学性和统一性。此外,注重司法保护的全面性,处理违约方下调违约金的要求时,在遵循“填平原则”的基础上,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9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