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意青家楼下枇杷树挂了果。她和几位邻居一起爬上树把黄澄澄的枇杷摘下来,分发给小区里的每一个人。
这在意青以前的生活里,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她并不关心小区里的果树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成熟,正如她与相邻咫尺的邻居几乎很少打交道。在“大厂”工作的她每天披星戴月、行色匆匆,生活里有太多比枇杷重要得多的体验,也有许多比邻居更熟悉的人。
然而,疫情改变了她的生活,也让她对“邻里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
自从四月上海封闭管理以来,意青和她的小区“工作组”靠高效的线上合作,保障了全小区疫情期间的物资供应,疫情前素未谋面的人,不分年龄大小、职位高低,有人牵头就有人响应,在不经意间营造了一种互助共生的安全圈,这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小区里有一种老式的睦邻氛围再次生长出来,“有一种回到了儿时的弄堂里的感觉。”
她与我们分享了与邻居们从陌生到熟悉,从擦肩而过到并肩战斗的一个多月,以下是她的讲述:
“我很后悔,
没有早点把这里的房子卖掉”
我们所在的小区在普陀区长风公园附近,算是上海相对比较老的小区,规模很小,加起来不到三百户,很多建筑只有六七层。
这里算是上海第一代商品房,房子是父母三四十岁时候买的,我从小就在这儿生活。小区里有一部分人是同一个单位的职工,大家彼此都很熟悉。我父亲和小区里很多人都认识,那时觉得这里的氛围非常安宁。十几年前,我们才搬离了这里。直到去年,我正好要换房子,就把它简单装修了一下暂时住了回来。
它已经和我儿时记忆中的样子完全不同了,除了我们楼里还住着几个相对熟悉的老面孔,到这次疫情之前,其他邻居对我来说已经完全是陌生人了。
在上海开始封闭管理之前,其实我已经有了些许警觉。考虑到我们小区的实际情况,比如楼宇密度比较高,做核酸都要排到家门口,我很担心如果出现阳性病例,管理不善的话很可能会波及小区的其他居民。而且,住在小区里的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于是,我联系了小区居委会的“块长”,给他发了一条很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