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住房改善这场发布会聚焦普陀未来

                            

在18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介绍了普陀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区委副书记、区长姜冬冬,区建管委主任应明德,区真如副中心管委办主任杜春文共同回答记者提问。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主持会议。

中以(上海)创新园和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对科创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普陀区吸引大的智能互联网企业落地的优势在哪里?……赶紧来看发布会上的亮点信息吧↓

普陀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内容请戳→

——热点问答——

探索新形势下旧区改造工作,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

Q

解放日报:普陀区有很多老旧住房,今年关于三旧改造做了一系列工作,今年计划以及目前完成的情况,因为今年受疫情影响,会不会影响到进程?

A

曹立强:普陀区曾经是全市危棚简屋最集中、旧改任务最重的城区之一,老百姓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迫切。老百姓有句话,“小康不小康,主要看住房”。年9月4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普陀调研,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旧区改造工作,把需求和可能结合起来,分层次、多渠道地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历届普陀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旧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合理运用拆改留、留改拆措施,大力推进老旧小区的改造,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到年,全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征收全部结束,在上海中心城区里是比较早的,累计使12万户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但还留下一些零星旧改地块,涉及多户。

普陀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因为它是老的工人新村,在当时房子算是非常好,但是几家人家合用卫生间、厨房,有多户住在非成套房屋。为此,我们在年全面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提出“三年启动、六年完成”的目标,就是年到年全面启动,再过三年全面完成,因为改造需要周期。

此外,七十年代以来逐步兴建的老公房,到现在小区设施陈旧,环境脏乱差,群众改造呼声非常强烈。

今年我们乘势而上,全面打响“三旧”换“三新”攻坚战。到7月底,旧区改造方面,已经有10个零星旧改地块完成%签约,共计户,力争年内全面完成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决不让普陀老百姓拎着马桶奔小康;旧住房成套改造方面,已经有26栋房屋4.35万平方米项目进场施工,6栋房屋1.04万平方米项目已经完成居民%签约,现在正在办手续,马上可以开工,38栋房屋5.47万平方米项目正在推进居民签约工作,关键是看老百姓,签约如果完成,今年就可以全面启动;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方面,已经新开工万平方米,剩余万平方米已经全部完成招投标,8月底可以全面开工。

我们在工作中注重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前期相关部门和街镇与专业团队一道走进小区,设计师坐在居委会,面对面和居民沟通交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改造方案,既最大程度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又尽最大努力让群众得益。同时坚持为民靠民惠民,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搭建共商共议平台,让群众在参与中激发主动性、提高满意度。

二是创新融资机制。紧紧抓住今年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机遇,有2个符合政策、群众期盼迫切、自身优势突出的改造项目,获得政府专项债券26.7亿元,既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资金难题,又通过补齐民生短板拉动内需、扩大有效投资,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三旧”换“三新”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支部建在基地,把党员放到一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注重统筹联动。我们理顺机制,优化流程,条块协同推进规划审批、居民意见征询、改造协议签约、工程手续办理等环节,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应该说零星的旧区改造有望在年内基本完成;万平方米的旧住房综合修缮,年内全部启动,力争在年内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关键是征询老百姓意见,老百姓愿意改,愿改尽改。在老百姓配合下,部门之间加强协同,再争取市里方方面面支持,一定能够完成好。

我们既注重房屋本身改造,又注重周边环境整体营造,给老房“穿衣戴帽”的同时,统筹推进小区绿化提升、道路修整、雨污水管道改接、信息线入地、充电桩安装、安防系统建设、电梯加装、楼道粉刷等,“里子”“面子”同步改善,既要“好看”,又要“好住”。坚持建管并举,在建设的同时就考虑后续长效管理问题,围绕物业考核评价、维修基金续筹等建立全长效机制,让老旧小区“老而不脏、旧而不乱”,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

我们将始终“以百姓心为心”,用“儿女之心、儿女之情”,精心做好老旧小区改造这篇咫尺之间的大文章,共圆安居梦,同心奔小康。

中以(上海)创新园和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是提高普陀区科技创新显示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Q

新华社:去年中以创新园和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相继落户普陀,这两个金字招牌目前启动哪些具体项目,会对科创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A

姜冬冬:中以(上海)创新园和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是普陀区主动争取的两项国家、市级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普陀的“两大金字招牌”,是提高普陀区科技创新显示度、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年10月,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由中、以双方国家领导人在以色列共同签署的文件中予以确认,以我区桃浦地区为其主要承载地。经过一年多的运作,中以(上海)创新园已于去年12月5日开园运营,主要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三大产业,开展国际化科技合作。今年,园区被列入全市26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主要是智能制造方向,我们主要推进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创新合作新空间。以我区桃浦智创城为主要承载地,分三期推进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满足中以双方在创新合作、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载体需求。目前,一期英雄天地项目近2万平方米已投入使用;二期智创TOP项目今年将部分实现竣工;三期项目正开展前期工作。同时,进一步优化园区的城市配套功能,在生态建设、教育文化、休闲娱乐、医疗卫生、交通设施、人才公寓等方面超前布局,部分配套设施已投入使用。目前,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建设的上海创新中心已揭牌。

二是集聚科技研发新主体。这两年有很多企业纷纷入驻中以(上海)创新园。今年克服疫情影响,先后有31家企业、机构入驻园区,比如,Ehealth孵化器、螳螂慧视、加拿大声纹人工智能等等,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健康、智能制造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入驻企业已拥有有效商标27件、实用新型专利14件、软件登记21件。同时,还有13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中,10项左右的专利申请正在积极的筹备。

三是构建创新服务新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色,积极构建园区创新生态。普陀区知识产权局、中以(上海)创新园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等已入驻园区。我们发布了《普陀区支持“中以(上海)创新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是从9个方面给予入驻园区的企业机构支持,比如鼓励项目转化、高层次人才集聚。去年12月,中以两国间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赛事——中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新落成的园区举行。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更加开放、包容、合作的姿态,推动中以(上海)创新园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使之成为中以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主要体现“三个作为”:

一是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在前沿突破上有更大作为。开展中以高校间、校企、企企间合作,通过联合人才培养、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形式,构建畅通的双向转化通道,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在平台建设上有更大作为。加快推进“中以创新成果孵化加速服务”“中以(上海)创新园生物医药孵化加速服务”“长三角和以色列创新资源库”等平台建设,为中以技术转移、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是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色,在创新生态上有更大作为。建立中以(上海)科创投资基金,继续举办中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举办互联网安全创新国际峰会等活动。

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这个创新中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设立,着力打造具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智库研究、人才培养五大功能。

中心自去年8月31日落户我区长风地区以来,区委、区政府全力助推其各项工作推进。围绕空天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可信交易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各项工作。已成立了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这是清华大学在沪首家高端智库。建立云上科创、增压燃烧与空天动力技术、信息安全与汽车电子等8个专业实验室。其中,正在建设的长三角云上科创服务平台数据库,将对超过万名长三角云上科技研发专家的数据画像、深度签约50名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技术专家人才,打造上海全球知名创新人才智库,真正搭建起供需对接、产才匹配、精准推送的云创新平台,已获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立项并得到市区资金支持。目前,中心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已逐步显现,飒透智能、申华科技、冠互医疗、井上书文化发展中心等一批清华系团队、企业正在普陀区集聚。同时,中心正积极与位于我们区域内的电科集团等企业对接,就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应用市场合作,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支持、全面配合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建设,一是突出研发和转化两大核心功能,形成“1+2+X”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即发挥1个“智库”即清华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2个研究所和若干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形成具有国际领先研发水准的科创梯队和一套成熟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运转体系。

二是借助中心的平台功能,以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吸引更多一流创新团队、企业、人才落户普陀,真正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三是协同中心举办上海清华国际创新周、国际创新论坛、全球区域发展论坛、长三角国际路演及清华长三角创新成果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普陀应有的贡献。

破解推进苏州河贯通工程的难点问题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这几年在全面推进苏州河贯通工程,普陀又是苏州河段最长的地区,在这几年当中打通断点碰到不少难点问题,普陀区如何破解?已经贯通和即将贯通的地方将带来哪些亮点的东西能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有获得感?

A

应明德:苏州河流经中心城区岸线42公里,普陀区占了一半,共有21公里,其中南岸线6公里,北岸线15公里。苏州河从中心城区蜿蜒而过,两岸基本都是成熟的地块,空间大多狭窄而局促,部分岸线由于被企业或小区阻隔而造成中断。在普陀段,苏州河北岸院校和企业多、南岸居民小区偏多,穿越居民小区达到14个,贯穿企事业单位7个。沿河空间倾向开放和共享,而居民小区又讲究封闭和安全,这是在实施贯通工程推进中最突出的难题之一。但这个难题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主要是从倾听民声、吸纳民意、集中民智方面着手。

我们始终坚持保障居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推动贯通工程赢得民意、获得民心。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让居民知情,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土地权属问题是启动之初居民最关心的也是议论的焦点。区建管委牵头,联合区规资局、房管局等职能部门,调取土地权属图纸,开诚布公地向居民详细解说,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权,以信息公开透明、态度不遮不掩得到了大部分居民的认可,为后续贯通工程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二是让居民发声,需求导向优化贯通方案。部分小区居民担心岸线开放后小区变得不安全,噪音会增加,属地街道、居委会通过多种形式向居民公开设计方案,让居民充分表达对贯通工程的想法,并及时传递民意。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科学的分析研判,协调小区业主需求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平衡,对品质提升方案进行再优化、再调整。通过优化安全设计方案、加装电子围栏等措施,打消了居民对贯通后小区安全的顾虑。同时,对小区沿河门禁进行系统提升,实现了从小区直接进入沿河绿地的可能,方便本小区居民便捷地享受贯通带来的好处。目前,我区范围内的苏堤春晓、河滨香景园、半岛花园、大上海花园、康泰公寓等小区岸线实现了贯通和开放。

三是让居民参与,借助议事平台动员。充分运用好普陀特有的“红色议事厅”,居委会搭建平台,在议事厅向居民代表详细解说苏州河普陀段贯通的整体设计思路,全面展示改造后的效果图,让居民代表对贯通工程有直观的感受、有深入的了解。做通思想工作后,居民代表自愿成为“宣讲员”,贯通的好处由居民口口相播,在小区居民群众当中起到很好的传播和宣传作用。

另外,涉及院校、央企、开发地块等岸线贯通推进,通过多轮沟通,上海印钞厂、华政、盐业、烟草储运、贸易学校、江南场等沿线企业对各自围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退让,都对这一民生工程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体现了企事业的担当和社会责任。工程推进中沟通不停、协商不断,实质是政府鼓励协商、包容分歧、寻求共识的过程。通过协商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推动区政府与市民同心同向行动,共建苏河岸线,共享滨河空间,为打造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携手努力。

从已经贯通的岸线来看,苏州河岸线贯通直接提高了老百姓家门口的滨河空间品质,呈现了以下的特点:

一是设计多元,空间变化更丰富。我们在步道建设中,保留原状临水大乔木,借助现状地势,形成了起伏变化、弯曲灵动的滨河步道以及林下空间,提升了行走舒适度。

二是退改“腾地”,亲水赏景更舒适。对原状5.2米标高的一级防汛墙进行退改,打造更多亲水平台,让市民更好地享受苏州河景观,更多地感受水环境治理的成效。

三是布设驿站,公共服务更完善。贯通工程建设中,同步规划推进苏州河岸线党群驿站建设,以“零距离”党建为主线,为每个驿站赋予不同的内涵及功能,为居民提供休闲、科普等服务。

四是以桥为介,跨河联通更便捷。我们建设隆德路桥、M50桥等跨河桥梁,实现两岸亲水公共空间联通,并呼应两岸创意人文环境的景观慢行需求,建设沿苏州河的游憩系统。

五是打造绿地,岸线景观更生态。今年重点打造从“长风1号绿地-祁连山南路桥东侧”岸线(岸线公园),全长4.3公里,公园面积共计34.12公顷,建成后将形成苏州河畔靓丽、生态的蓝绿空间。

三大“磁吸效应”吸引互联网企业落地普陀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今年上半年以来,普陀区吸引、京东、阿里、字节跳动这样大的项目,吸引大的智能互联网企业落地普陀的优势在哪里?

A

姜冬冬:今年以来,互联网企业扎堆落户普陀,引起大家普遍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0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