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记者左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网约护士”这次终于名正言顺了!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确定今年2-12月在京、津、沪、苏、浙、粤6地试点“互联网+护理服务”。细看试点方案不难发现,国家对“网约护士”的约束条件不少。专家指出,网约护士既不是在家“点外卖”,也不同于“网约车抢单”,其本质是依托实体医疗机构,把护士的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以缓解激增的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护士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下同)沪社区曾探索“网约护士”雏形3年前,普陀区卫计委就选择辖区内的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单位,针对居家养老开展“医养结合”探索。中心推出了“医家”APP,签约患者或其家属只需在APP上“下单”,中心平台即能接受服务需求并指派护士接单,将服务“送上门”。“医家”APP该平台可预约上门抽血、导尿、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多项医疗服务项目。服务完毕,双方还能互评,真正做到了家庭和站点的无缝链接,受到了病人的好评。如今,该APP注册用户余人,年服务量超过人次。中心医务科负责人华志佳介绍,每次“点单”后,先由患者家属前往中心付费,包括上门费80元和相关的医疗、材料费用,然后由护士上门,整个过程护士不再收钱,也不得提供点单以外的任何服务。作为“网约护士”的探索雏形,“真如模式”和国家现在试点的“网约护士”有相似之处,但收费模式、参与主体、服务对象等还有一定区别。且碍于医保集中结算的局限,尚无法移动支付,“互联网+”之路还没有完全打通。“网约护士”落地门槛高要求严“上门服务人员承担医疗护理服务责任,注册机构承担附带责任,监管机构承担监管责任。”华志佳说,在“真如模式”中,明确了各方责任主体,且服务对象经过严格评估。通过家庭医生,老人与平台签约后,方可享受护士上门服务。项目试点至今,尚未发生过纠纷。实际上,医疗服务复杂性,导致“网约护士”推广不易,护士、医疗机构和患者三方都要承担风险。比如上门输液,无法知晓药品来源是否合法,一旦出现用药反应,也没有相应的抢救设备,可能引发说不清楚的医疗纠纷。华志佳说,正因此,“网约护士”试点方案提出,以需求量大、医疗风险低、易操作实施的技术为宜。年,某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第三方APP走红。医院三倍的服务价格以及因缺乏标准而存在的医疗风险受到行业内质疑。当时的上海市卫计委认为平台存在护士资质不明、诊疗地点改变、服务内容超范围、诊疗数据有风险等问题,涉嫌违规。“网约护士”推广困境在所难免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护士上门服务没有监控视频,一旦出现纠纷,很难说清楚对错。为防控和应对风险,服务对象、地址等需验证;对护士资质、服务范围和项目内容也应明确要求;同时,医疗机构应当为护士配备工作记录仪,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料应当留痕,可查询、可追溯。截至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失能、高龄、空巢老人的增多,使老年人对上门护理服务需求激增。“鼓励新业态的发展,精准对接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最先要呼吁的还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金春林指出,“网约护士”的初衷美好,需求的确真实存在,推广也有前景,但摆在眼前的困境也不少:无论从千人口护士数量或医护比看护士群体人数严重不足,工作量大,何来那么多时间上门?上门费用怎么分?如何突破绩效考核的“天花板”,让护医院?在金春林看来,要解决这些,首先提高护士群体的地位和待遇,花大力气多培养护理人员,减少其流失,否则推广本身就缺乏基础;其次,应当探索建立价格和相关支付保障机制;第三,严格评估哪类患者可以享受上门服务,即试点医疗机构对申请者进行首诊、评估后,可派出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的护士提供相关服务。编辑: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