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满一周年的日子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吗?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让我们经历了太多~感受也很多!叫个珍珠奶茶,想的是垃圾分类买个包包,也逃不开垃圾分类就连哼个小曲儿都是垃圾分类的旋律……要么不做,要做就是满分这就是“拎得清”的上海人来看看上海垃圾分类一周年成绩单从条例实施起,上海市人大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常态化执法检查,明察暗访数十次,深入社区、商场、学校、医院等各类场所,足迹遍布上海16个区。这两天,执法检查更是进入密集期。怎么看待这一年上海垃圾分类实效?记者采访了10位市人大代表他们都是执法检查的主力军“超出预期!”代表们记得,当初立法调研时,他们拿着草案进社区与居民讨论时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他们也记得,条例高票通过时的兴奋与些许担忧,“我们都投了赞成票,可心里很忐忑。如果推行不下去,怎么办?”如今再次走进社区,他们看到的是居民们的分类热情和各种分类技巧、匠心。有代表说,“今年端午,很少有人问,粽子叶属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为啥?因为去年这些知识点我们都充分讨论过了,大家都是分垃圾的高手!”有代表提起,“全市大大小小的垃圾中转站、处理站,我一有机会就去看,有的在变大,有的变得更高科技了。”有代表感叹,“疫情期间,我一直在翻垃圾箱,真的,没有一次让我失望啊!分得都很好!”代表们的感受,也说出了上海市民的共同心声:垃圾箱已成了城市风尚的一面镜子,垃圾分类新时尚在上海蔚然成风。“盆景”长成“风景”上海这么多小区,各小区情况不同,大家都践行着各自的垃圾分类经。6月30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赴徐汇区国贸汇视察垃圾分类工作。市人大代表洪程栋特地留了个心眼,商场中央摆放的那几只垃圾桶,他没看几眼,倒是跑到地下室去翻那些捆扎好的黑色垃圾袋。“我打开了三袋,都分得很好,没有混杂的垃圾。”市人大代表赵爱华同样把她所在街道和社区的垃圾桶翻了个遍。“疫情期间,我担心疫情影响居民垃圾分类的执行力,就时常翻翻附近的垃圾桶。没有一次让我失望,居民们干湿分类的纯度都很高。”可一年多前,赵爱华并不这么想。去年的市人代会上,她坦言,作为一名在固定废弃物领域工作了28年的“老环保人”,她明白垃圾分类非举手之劳,而是系统工程,做得不好,很容易变成一场“秀”。她甚至直言不讳:“垃圾分类能否持续推进,我对此表示担忧。”一年后,赵爱华的态度大逆转。“之前我们所担心的‘九龙治水’、居民不响应,统统没有发生。我要为上海市民的垃圾分类实效点赞!”赵爱华以自己所住的汇景苑为例,“最初小区什么动静都没有,我还挺着急的。《条例》实施后,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很快上了道,无论是硬件设施配套,还是居民分类效果,都很棒。”许丽萍代表对普陀区长征镇梅川馨苑小区的做法记忆犹新。这是个有户居民的老小区,一开始实施定点定时投放,居民总体上配合有序,不过也会有居民错过投放时间。随着管理升级,小区实施24小时开放垃圾箱,居民随时可以投递垃圾。没了约束,居民依然投放有序。“人性化措施的背后,我看到的是收运车运输频次增多、智能化管理升级,更重要的是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许丽萍说,上海这么多小区,各小区情况不同,大家都践行着各自的垃圾分类经。基层社会治理对垃圾分类起的作用功不可没。“上海垃圾分类已从‘盆景’长成‘风景’。”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说。这一年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每次明察暗访,都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近日,崔明华去外滩枫泾夜市逛了一圈,嘈杂闹猛中,他暗暗观察了下周边的垃圾桶,“分类垃圾桶摆放有序,地面整洁干净,我还跟城管聊了聊,他们对设摊摊主都做足了宣传。”小区志愿者智能化助力垃圾分类人工智能上场,化解社区人手紧张之困,一些小区走出志愿者路径依赖。今年6月一次执法检查中,浦东新区北蔡镇城运中心的一块大屏幕让不少代表印象深刻。屏幕上展示的是北蔡镇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系统,一旦发现垃圾混投,手机端就会给出“差评”,后续处理机制瞬间激活,2小时内,收到工单信息的城管街面巡查队员将上门督促整改。北蔡镇拥有家沿街商铺,涉及24条主干道路。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后,商户配合度不高、过了收运时间随意弃置垃圾等问题困扰着城管。北蔡镇用“一网统管”来解题,将所有沿街商铺纳入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系统,与街道城运系统无缝对接。虹口区以及长宁区虹桥街道、周家桥街道也在进行了类似探索。这一年,代表们观察到,一些小区已走出志愿者路径依赖。从一开始大量投入人力,如今依靠遍布于社区的智慧元件、设备等来掌握垃圾分类行为数据。“人工智能的上场,化解此前困扰社区的人手紧张等难题。”市人大代表施政说,分类环节精准度的有效提升,让智慧元件、设备在垃圾分类产业链中扮演起“查漏补缺”的角色。6月16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专程赴虹口区调研,虹口区垃圾分类管理系统“橙小宝”让大家眼前一亮,它将居村、单位、投放点、车辆等各类静态数据导入平台,大屏幕上可随时调阅全区和街镇的基础信息数据,并实现对湿垃圾产生量、可回收物的监测统计及清运监管。“自去年7月1日以来,不合格整改单从月均86单逐步下降,到今年5月仅为14单,监管实效明显。”不过,虹口区绿化市容部门也反映,目前这一信息系统还只是1.0版,采集数据和使用仅限于绿化市容系统,数据发挥作用的空间较为狭窄。“目前,市级‘一网统管’平台只归集5个静态指标和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建筑垃圾处理情况等2类动态指标,接下来升级应用的空间很大。”市人大代表屠涵英认为,应充分开发利用大数据,不仅是针对干湿垃圾分类监测和清运监管,还可在更高层次加以利用,比如通过垃圾分类投放,测算出循环利用了多少资源,节约了多少能源,对空气清洁度有多少贡献等,“如果能让百姓知道他们垃圾分类的实效,积极性和成就感会更高。”市人大执法检查组走进商业广场源头为垃圾“瘦身”成为共识从源头开始减量,意味着在生产消费所有环节中都要尽可能减少垃圾产生。“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