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妍来源:IT时报
奔流十年,上海正在成为全球科创的“理想之城”,在这背后,是上海各区以科创为题,擦亮一张张“上海名片”。
今年,普陀区就提出要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普陀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陆上交通要冲,武宁路则是普陀区的主干道,云集16家科研院所和众多科技型企业,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科创枢纽,也正是普陀打响科创品牌的重要载体。
9月22日,“苏州河论坛”在上海市普陀区举办,这一论坛已走过十七载,今年的主题是“武宁创新共同体与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会上发布了普陀区年重点课题《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助力普陀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研究成果。
武宁创新共同体,正在力求成为上海国际数字之都、科创中心的下一张名片。
年武宁初步建成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
纵观武宁路周边,16家科研院所、两大功能性平台、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聚集于此。
今年4月,普陀区正式成立武宁创新共同体。历时数月,普陀区政协组织相关智库专家和区政协人才库委员深入调研,形成了当天发布的重点课题报告《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助力普陀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
普陀区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是为打响普陀科创品牌,对接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布局。报告提出,对于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建议强化“三大功能”,体现“三个度”: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功能,体现高度;二是强化产业创新功能,体现深度;三是强化开放创新功能,体现广度。
到年,武宁创新共同体将初步建成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到年,进一步打造以普陀为起点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联动G2和G42沿线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京等。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的话来总结,站在苏宁桥头望苏南。
为此,报告建议打通三条路径:一是打通产研融合之路,把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二是打通企业加速之路,构建产业冲刺道;三是打通协同共赢之路,构建利益共同体。同时,从六方面落实:一是做强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华师大、同济等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打造高质量普陀云创新平台;二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围绕普陀区四大重点产业绘制产业图谱和企业名录,招引的同时营造“资本敢投”的股权投资氛围;三是深化创新开放合作。通过园区整合、一区多园、合建园区等方式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园区合作;四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地标性“城市会客厅”,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品牌楼宇和园区;五是强化科创品牌打造。争取政务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有序共享和开发利用试点;扩大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供给等;六是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组建武宁创新共同体建设实体化运行机构,定制创新“政策服务包”。
普陀擦亮科创“名片”
中心城区如何打造科创的“核爆点”?武宁创新共同体如何成为上海的下一张科创“名片”?
一直以来,普陀区便十分重视科创,前后举办普陀科技节、长三角创新挑战赛、科创集市,以及设立50亿元“半马苏河科创基金”,其“百大平台”联盟面向科创企业提供集成化服务等。
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在致辞中指出,普陀区要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谋划并推动“中华武数”科创布局,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武宁创新共同体是普陀深化协同创新的大枢纽和主阵地,要把原始创新优势和广阔市场优势更加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更加优越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努力形成具有创新策源意义、引领赛道风口的“核爆点”,一是要做好“创新协同”大文章,二是要下好“产业协作”的手棋,三是要弹好“要素协调”协奏曲。
创新“核爆点”在人才
在普陀区,两大功能型平台成为产学研协同的核心,分别是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创新。
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的目标是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陆续落地自主导航芯片、机器人三元控制器、智能机器人等研发成果。
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郑军奇的畅想里,武宁创新共同体可以是创新资源共享共同体、创新平台共建共同体、关键技术攻关共同体、大科学计划推进共同体、创新人才交流共同体。
针对人才培养与流动,郑军奇建议,要设立奖学金项目、推动人才跨境交流、优化人才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填补关键技术短板,培养激励本土人才提高创新和竞争力。
“看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研发能力的维度,就看它有多少博士,产业人才培养很重要。”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蒲戈光也认为,在攻克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上,人才是产业的基础。创新共同体应该发挥平台作用,搭建人才的桥梁,一方面与上海各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培养人才,同时将长三角、域外人才引到上海;另一方面,为企业输送职业能力更强的人才。
成为科创之城的前提是,成为人才向往之城,创新“核爆点”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