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高位运行,封控措施仍在继续。对于老百姓来说,除了日常生活物资的保供,配药难也让无数人感到揪心。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老人和重病患者,一旦停药可能有生命危险。怎样才能保证特殊时期市民的“药箱子”不空?
关键时刻,各级党政部门和志愿者们想方设法为市民排忧解难。消防员用无人机送药,医院联手开辟绿色通道,“配药专车”架起岛内岛外送药桥梁……
消防供图
“志愿蓝”服务队无人机送药
“丰谷路牡丹苑对吧,好的,去龙水路老百姓大药房,需要冠心病的药物,收到。”吴张琦在那本记满求助信息的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电需求,马上驾车去药房取药。
吴张琦是徐汇消防救援支队的一名消防员。为解决封控区居民配药难题,浦西封控后,徐汇消防救援支队组建了一支“志愿蓝”便民服务队,用无人机为居民无接触送药,解决最后米的配送难题,吴张琦就是这支便民服务队的一员。
昨天,记下配药需求后,吴张琦一边取车,一边给支队信通保障的无人机飞手周舟打电话,让他做好准备。
据吴张琦介绍,为了做好送药服务,他们与附近七十余个居委负责人都建立了联系,组建了一个“志愿蓝”便民服务群。在群里公布了服务内容后,送药求助电话他每天至少要接上百个。由于无人机数量有限,他每天不得不拒绝很多非紧急求助来电。
消防供图
“我是一个不懂拒绝的人,有时接到求助电话,需要一些不是很急的药物,虽然不得不拒绝,但还是会记录下来,等空下来想别的办法帮忙送。”也正因如此,那本笔记本很快被各类求助信息填满。
据吴张琦回忆,随着疫情不断严峻,封控小区越来越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刚开始担心运力有限,怕拒绝太多会被投诉。后来想想,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一个是一个,不用考虑那么多。”
相比志愿者人工取药、送物资,无人机送药最大优势是无接触,而且方便消杀。每次飞行只消耗一根绳子,由居民自行取物,不仅可以省下防护服,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据统计,4月以来,徐汇消防救援支队的无人机便民服务队已累计接单完成近次的“空投”服务。
新民晚报记者潘高峰
“配药专车”搭建岛内外桥梁
崇明区横沙乡仅有一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渡口防疫“把关”严格落实,岛上老人的医药需求如何满足?在乡社建办工作者和各村基层人员齐心接力下,一辆“配药专车”往返于城乡之间,为横沙老人架起配药的桥梁。
“为了减少人员车辆往来、降低管控风险,我们实施统一收卡、统一取药。”横沙乡社建办主任王施捷说,“我们从各村基层工作者、志愿者处接到老人病历和医保卡后,派专人专车到市区取药。”每天上午11时,专车搭乘轮渡出岛,将整理好的医保卡等交付给对接人,再分发到老人亲属处。接到配好的药品后,专车搭乘15时30分的轮渡回到横沙,由各村志愿者接收并配送给老人。
图说:横沙岛配药志愿者崇明区新闻办供图
“配药专车平均每天送卡百余张。”王施捷说,“当天来不及配药的,也可以延后。在许多工作者、志愿者的协力之下,确保老人准时准点拿到药品。”
类似的做法崇明其他区域也有。4月10日下午,崇明区庙镇保东村黄艳书记接到保西三队方一位癌症患者续药的求助:崇明区无法解决,医院配药。
因为情况比较紧急,黄艳通过朋友圈发布求助信息。上海市区的网约车司机黄先生是崇明庙镇人,看到求助消息后,他主动联系黄艳,并提前医院医生,以便加快配药进度。
在向镇政府报备后,双方商定由黄先生到道口取医院配药,然后约时间由驻守在道口的庙镇保供志愿者接头取药,以“专人专车”“全程闭环通行”的方式送抵庙镇。完成配送后,及时做好车内外、药品包装盒等消杀,减少隐患,顺利地解决了村民用药问题。
尝试成功后,崇明庙镇已通过线上招募市区防范区的庙镇籍人士,提供配药、送药保供志愿服务,搭建应急特需专用通道,保障特殊人群用药需求。
新民晚报记者李一能
居医联手开通配药绿色通道
家住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的李老伯常年服用药物控制血脂,最近因为疫情两个多星期没有出门,眼见药品要“断供”,幸好医院联手,开通了专门的代配药服务“绿色通道”,解了李老伯的燃眉之急。
为了打通战“疫”保供的“最后一公里”,为居民们的“药箱子”提供保障,医院志愿服务队还在现有就医开药流程基础上,优化精简步骤,实现药品不断供。
图说:曹杨街道联合宏康医生开通配药救急绿色通道医院供图
首先是提交配药需求,居民将医保卡及配药需求交给居住社区志愿者。特殊时期,为了帮助更多居民获得急需药物,居民无需再提供医保本和药盒包装,这大大节省了志愿者的时间。
其次是交接医保卡。居民通过电话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