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宜川新村建村70周年。90年代初期,这里成了天然的“展销会”,菜农、商人都挤在这里摆地摊,卖家的叫卖声与买家的讨价还价声交织,一时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而如今,居民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而要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洛川路的“脏乱差”也被迅速整治,成了一幅洗净铅华的小路模样,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让我们跟随宜川退休干部黄洪明走进洛川路变迁背后的故事。老青携手话宜川口述人:黄洪明,曾担任过宜川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武装部部长,现任机关退休第一支部书记、宜川普老关爱团成员。记录人:高幸,“启航之星”,宜川路街道机关青年干部。机关退休第一支部书记黄洪明口述实录(节选)曾经的宜川集市我96年转业来宜川路街道上班,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后来我家搬到这边,上班要从洛川路农副产品市场里的小路穿过去,泾惠路、洛川路、宜川路沿路的两边全是小房子和各式摊头,从早上5、6点钟就开始吵闹不断。恰逢那时候要搞文明小区、文明城市建设,街道的第一个思路就是要把洛川路农副产品市场改造好。改造自由市场,创建文明社区街道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拆违。早先在马路两侧搭个小棚子给大家做做生意,违章建筑搭起来容易,要拆掉也让我们狠动了一番脑筋。我首先动员机关干部身先士卒,当时街道各科室在洛川路上有几间小房间,我就把自己分管的3间房子带头拆掉,只有以身作则带头先拆,才有底气再去说服老百姓。曾经的洛川路街道时任领导提出要搞双排行道树,结合“围墙透绿”,要体现休闲功能,突出整洁干净。全街道干部一心扑在上面昼夜苦干,打造了现在洛川路的基本模样,也开了规范化、现代化的市场,既改变了城市面貌,还兼顾了老百姓的需求。告别“积雨成河”,打造精品示范路因为宜川是老城区,长期以来有个大问题。汛期下大雨时,洛川路上会积水——有时,积水流到了小区里,穿短筒雨靴也会进水,由于路边人行道坑坑洼洼,道路积水好不容易排掉后,“坑塘”里还会有水,出行也不方便。这个问题在年终于画上了句号,洛川路积水改善工程实施后,不但道路积水问题得到了改造,坑坑洼洼的人行道也用沥青石子铺平了。让附近居民出入“汏脚”成为历史。年,洛川路荣获“上海市精品示范路”称号,洛川路沿线融入宜川戏曲文化、菊花种植技艺和海派瓷刻等元素,深受居民欢迎。崭新的洛川路街道注重改善居住条件,加快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力争“改出”居民幸福感,圆就居民“新居梦”;切实提升物业管理能级,将房屋类型相同、品质相似、地域相近、管理区域较小的多个“小小区”合并为一个小区,对小区进行有序管理;贯彻精细管理理念,以“标准化街镇建设”为契机,提升街道河长制工作水平,同时以点带面带动河长制能力建设,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整个街道朝着水清、河秀、生态美的目标迈进。作为一个宜川居民,我为社区面貌的日新月异感到由衷的欣慰,也相信宜川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普陀区融媒体中心宜川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