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子女家,普陀这里的独居老人更喜欢自己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我们迎来了第七个老年节。据统计,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就有万,占总人口的比重的17.9%。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上海已经率先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而这其中,空巢、独居老人的比例每年都在提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病痛缠身的同时,还忍受着寂寞孤独甚至是抑郁等情绪的侵蚀。在普陀区万里街道富平社区,这里的独居老人家经常有人来串门,这些人有个共同的名字——“牵手”公益团队志愿者,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给老人们”搭把手“,更走进老人的内心,成为他们心灵的慰藉。

“徐阿姨,国庆节去浦东的女儿家住了几天啊?”

“住了一个多礼拜,开心是开心,不过还是住在这里好,有你们陪我更开心。”

徐阿姨口中的“你们”,正是跟她结对的志愿者。今年78岁的徐阿姨是独居老人,腰痛缠身的她出门十分艰难,所以她最开心的就是敲门声响起的那一刻。志愿者们不仅陪她聊聊家常,嘘寒问暖,还经常在生活上“搭把手”,比如帮着代配药,代交水电煤。“这个真的是不容易的,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嘴上说说关心你,他们都是用行动表示的。”徐阿姨激动的说。她告诉记者,自己的老伴两年前过世了,本来一个人住会很孤单,但是就是因为志愿者们的到来,让她的生活处处充满温暖,就连女儿家也就是住几天就要回来。

志愿者们除了上门关心,还变着花样让老人们走出家门拥抱快乐。包馄饨、做手工,志愿者们带着老人们既动手又动脑,还能结交新朋友。现在徐阿姨走在小区里,很多面孔都很熟悉,虽然不能准确的喊出名字,但是她知道他们是志愿者。

“牵手”公益团队的成立缘起于一位小老人——王志良结对帮助独居老人的善举。为了惠及更多的独居老人,王志良就发动了社区里有共同志向的伙伴,一起做公益。如果说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公益善举是凭借一股热心和冲动,那么年成立“牵手”公益团队就是对爱的延续。如今,“牵手”已有20多位志愿者,大部分是年龄在60岁至70岁的退休党员。然而践行梦想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

团队成立之初,一些老人家属的质疑给王志良和志愿者提出了新的问题。“老人的家属发现老人的东西少了,可能是老人忘记放哪里了,但是因为志愿者经常单独进出老人家,家属难免会产生一些疑虑,而这样的疑虑也影响到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王志良告诉记者。为此,他专门咨询了法律人士,并改进了服务方式——变单独上门为结伴上门,受到了老人和其家属的理解和肯定。除此以外,王志良还和志愿者们制定了一系列组织章程,服务规范,做到每次服务有记录,每条求助有回音。

最让王志良感到欣慰的是,团队里的新面孔越来越多了。因大病提前退休的籍瑾想到病重时很多人施以援手,如今身体恢复的不错,自己也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于是她成了“牵手”里最年轻的志愿者。“虽然是我去服务他们,但其实我从他们身上获得的更多。”籍瑾告诉记者,她结对的老人是半边身体瘫痪,无法正常言语的残疾人,但是他却是个单手操作电脑的高手,而且炒得一手好股票。每次看到志愿者,他都会打字和他们交流。“交流到后面很有趣的,我们就夸他,你知道的事情好多的,你好厉害的,现在股票都炒的那么好。他会很激动想用语言来回应,他就发声音。我们感受到了,觉得很感动的。”想到刚刚上门时老人总是沉默以对,到现在他会流露出喜悦的表情,籍瑾体会到了志愿者的价值所在。

如今,“牵手”公益团队已经与小区里的12位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志愿者也从原先的十几人增加到了二十人,团队还走出小区,走入了其他社区结对帮扶。“我最初的想法就是等我老的时候有人可依,现在在我还没有真正老的时候要有作为,为社会,为老人服务,这是我的梦想。”王志良怀揣最初的梦想,并为这个梦想装上了一双翅膀,希望它飞的更高更远。“后续,我希望有专业的为老服务机构能指导并参与我们的团队建设,一路走来,我觉得帮助老人也需要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把好事做的更好。”

记者:易雯、顾嘉玮

编辑:陈珺

原标题:《比起子女家,普陀这里的独居老人更喜欢自己住!原来是因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8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