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按照规定,外地来沪人员均需主动申报健康信息。一位基层社区人员在做人员信息核查时发现,近期接报的一位外地来沪人员的地址信息与实际情况不匹配,可能存在风险。他将此情况反映给了上级部门。
在“一网统管”平台,经过大数据碰撞,这名外地人员的实际地点最终得到确认。原来他在申报时出现了笔误,输入了一个错误地址。从发现隐患到警报解除,前后不足一天时间。
这是发生在年新冠疫情期间的一件真实案例,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信息化管理处副处长冯骏向界面新闻表示,市卫健委依托“上海健康云”平台建设与市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实时交互的“来沪人员健康动态观察系统”。平台自1月31日上线以来,成效显著。
他透露,截至4月11日0时至24时,系统共计登记.86万余人,其中入沪道口登记.79万余人,社区排查录入9.06万余人;湖北来沪居民占比约2.8%;境外人员累计21.07万余人;海关快速填报数据2.28万余人,推送公安采集入境人数数据5.87万余人。截至4月11日,健康动态观察系统中,累计服务健康隔离观察人员26.34万余人,转送医疗机构人。
健康码申报只需填写个人信息及近期活动轨迹等情。简单的个人信息,在疫情期间如何发挥作用?
“如果是以往我们要部署一个线上系统的话,要协调市、区、街镇来匹配不同的系统,现在在一网统管的机制下,打通卫健、公安、交通、医疗机构、基层社区的信息壁垒。”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城市管理处副处长王明强进一步解释了“健康码”申报系统部署的细节。
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市公安局调研时提出“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要求,让“一网统管”成为“一网通办”的城市总大脑。随后,在上海公安、住建、应急、大数据中心等多部门的推动下,上海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简称“城运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该系统充分利用智慧公安建设成果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运行基本体征指标体系,涵盖“城市动态”、“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应”、“城市基础设施”5个维度。
除了在阻击新冠疫情方面效果显著,“一网统管”机制早已浸润在上海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4月12日下午6时许,上海市民的手机纷纷收到雷电预警的弹窗。这样的弹窗不仅来自气象网站,还有交通出行APP以及生活导航类APP。一个个弹窗背后,是上海气象部门、交通、水务等多部门的信息碰撞的结果。
“除了气象精密监测,我们还会把数据分发给交通部门最好城市交通保障,同时精准预报可能出现内涝的点位,水务部门会布置相应的水泵。”上海市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杨婕透露。
针对城市管理的难点、堵点,“一网统管”机制应用智能化分析和预警预测手段,创新研发城市管理风险洞察,实现了城市治理从应急处置向风险管控的转变。
截至目前,上海大数据中心在“一网统管”平台中已共享数据总量25.8亿条,各类指标接口调用两已达万次以上;水务部门的综合信息一同已经覆盖了个小时,公里地下排水管网;普陀区已安装11万余个传感器,开发46类应用场景……
上海市城运中心告诉记者,接下来,上海”一网统管”将打造城市运行生命体征的指标体系;依托市、区两级电子政务云建设和政务外网建设,统筹算力、存储、网络资源,支撑各类智能化应用;紧盯易发高发应急事件,加快预案智能化管理应用;并推动社会治理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
在4月13日举办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推进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牵动着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牵动着长远发展大局,在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张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