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00:18“师傅,小区封闭管理了,居民有些恐慌,您能过来压压阵吗?”
3月18日晚,接到爱徒张斌打来的电话,65岁的杨兆顺赶紧从被窝里爬起来,简单收拾了行李,从嘉定家中火速赶到他曾经的“属地”普陀紫藤苑,以实际行动支援爱徒。“对张斌我是放心的,毕竟他是我一手带出来的。”杨兆顺坦言:“我放心不下这里的居民,想和他们在一起。”
全国劳模、普陀区桃浦镇社区党委副书记、“桃李源”书记工作室带教书记杨兆顺,20多年来坚守基层工作一线,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根书记”。七八年前,他成立了杨兆顺工作室,带教了一批年轻的“小巷总理”。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70后的张斌就是其中一位。
他和师傅的感情,远超一般的师徒情谊。如今,这份珍贵的情谊在抗疫一线又一次得到升华。而杨兆顺,更在连续奔赴多个抗疫“战场”中发挥着火一般的余热。
师徒战“疫”,同吃同睡,上阵“父子”兵
紫藤苑是上世纪90年代的动迁安置小区,是一个常住人口近人的大社区,有个门栋,大都是六七层的老公房,很多人家三代人挤在四五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困难人群也多。
小区突然闭环管理,基层的压力很大,居民的情绪更容易波动。“这里是我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这里的居民我都熟,遇到事情居民总会看我几分薄面,我必须来。”杨兆顺说。
当晚10时左右,紫藤苑实行闭环管理,张斌带领“三驾马车”——居委、物业、业委会,还有社区志愿者,用20分钟时间完成了小区点位封控。忙完这些,徒弟张斌看到杨兆顺已出现在了眼前,他既感动又担心!“师傅今年65岁,也是一位老年人,还有高血压,我怕他扛不住,但从我心底来说,见到他我的心就定了!”
杨兆顺在检查居民区防疫工作
紫藤苑人口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50%,他们大多都用不来手机,更别提用手机申请核酸码了,此外情绪安抚更是大难题。在关键时刻看到师傅,张斌坦言,他松了一口气。
不巧,小区集中核酸采样的那几日,连日大雨。为了安抚居民情绪,杨兆顺撑着伞跟随着队伍缓缓前行,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和居民拉起了家常。“呀!老杨,是你呀!”“老杨,你能来我们就安心了。”……虽然天公不作美,但有了杨兆顺这根“定海神针”,大家拖家带口撑着伞排队做核酸也心甘情愿,个别居民冒出来的焦躁情绪,也慢慢被老杨抚平,小区核酸现场秩序平稳。
师傅点拨,徒弟“总控”,小区平稳渡过难关
第一天忙下来,老杨发现了不对劲——张斌一个人“大包大揽”,负责对接所有事情,手机、座机电话响个不停,泡面糊了、盒饭冷了也没空吃上两口。
“一个人的精力再旺盛也是有限的,对接所有事情,肯定累得够呛。而抗疫是一场持久战,靠牺牲个人精力应战,迟早扛不住。”杨兆顺对张斌说,“这样干下去不行的,得招募更多年轻人来帮忙,并充分用好这支年轻队伍。”
在老杨的点拔下,张斌将新招募的年轻志愿者纳入居民区的防疫志愿者“三级网”。即,按人员特点进行造册,特别备注了家庭住址和特长,依据个人特长从各区块选出8个组长,成立全能机动组,进行区块治理。另外,每个区块下设3个志愿者小组,组别分别是:医疗保障组、物资保供组、24小时接待组,由小组长建群、管理、发布任务。
“这样一来,我只需向区块组长发布任务和收集反馈结果即可。区块组长再向各小组长进行上传下达,小组长负责末端落实,这一套流程运转下来,就能高效完成各项防疫任务。”得到老杨的指点后,张斌理顺了流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志愿者的热情,他这个“总控”的工作效率不仅大大提高,还能抽出部分精力主动跨前一步去做小区血透患者、孕产妇、老人配药等需求清单的提前排摸与资源协调,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此前,老小区的志愿者主力军多是退休党员、楼组长,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令人欣慰的是,这次许多年轻人来社区报到当志愿者,自发地为小区服务,有的甚至带“资”进组。张斌自豪地说:“我们小区有一个由5辆车组成的‘民间车队’,包括:一辆商务车、1辆4.2米的厢式货车和3辆轿车,全部是由志愿者提供,车钥匙都放在居委会,谁需要用车就直接用。”这支“民间车队”在接驳物资,送居民外出就医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杨兆顺(中)与紫藤苑抗疫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合影
近日,有居民给居委会送来喜蛋。原来这户人家刚刚添丁,得益于居委会、志愿者的主动跨前,全程守护,这位当时怀孕38周的产妇很早就成为了居委会的重点